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李可救治危重症经验丰富。本书详细记录了李可先生救治生病医案32例,也均附有当时的原方记录。内容详尽完整真实,便于大家学习领会。
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 大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然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种被专家称之为“健康悖论”的现象。我们看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富贵病”,并呈年轻化发展趋势,给人们带来了 大的困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慢性病一旦患有,依靠当今的医学技术很难彻底治愈。这些“富贵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神奇的小分子活性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了小分子活性肽的基本概念。 《神奇的小分子活性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了小分子活性肽的基本概念,活性肽的主要生理作用,活性肽在疾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活性肽药物发展现状以及复合小分子肽临床应用研究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可老中医治疗的20例肿瘤病,包括每一诊病人的情况以及病人服药后的反应,而且在每一诊之后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记录力求详尽、完整、真实,便于读者学习。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部分,古今中医工作者对舌诊都是非常重视的。临床实践证明,舌诊在诊断上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温热病的诊断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文献中关于舌诊的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很早就有了舌诊的专书,历代医家也都曾经不断整理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然而,有关舌诊的资料大多散见各书,而且文字也比较深奥,至今尚少比较系统全面适合于现代临床医师阅读的专书。为此,我们搜集了有关文献,参合临床体会,通过分析归纳,用通俗语言编写了这本《中医舌诊》。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将有关舌诊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既利于初学者学习,也便于临床医师们参考。
本书是 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为满足读者学习了解中医的愿望而编写的一本中医启蒙书,书中分为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又提纲挈领的介绍。内容既浅显易懂,又切合实用, 适合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医药分家,是中医的现状,中医师只管开方,中药师只管药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运用中药,作者姬领会编写了此书。《逐层讲透中药:揭示中药用法不传之秘》分上下两篇:上篇探寻中药功效来源之秘,从中药的阴阳属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有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
安云庆、姚智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应试习题集(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辅导用书) 》密切结合《医学免疫学》第3版教材内容,同时参 考国内同类配套教材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 容编写而成。读者对象主要是五年医学本科生,也适 用于参加研究生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学生和医务工 作人员。应试习题集题型包括选择题(A型题、B型题 、X型题)、名词解释、问答题,每章后附有参考答 案。
《五行针灸简明手册》旨在把“五行针灸”这一特殊针法介绍给大家,使人们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书中的一些病案,认识五行针灸的极大益处,继而愿意体验五行针灸,造福于自身健康。“五行针灸”帮助人体恢复平衡,不仅能治疗生理上的症状如头痛、腰痛等,还能调整心理问题,可治疗抑郁症或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各种精神压力,五行针灸因此成为当今治疗多种复杂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
《组织学与胚胎学应试习题集(十二五)》主要根据唐军民、张雷主编的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和各医药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并参考了国内外部 分习题汇编和有关资料。本习题集的章节编排基本与上述教材相一致,内容包括选择题(含 A型题643题、B型题562题、X型题562题)、名词解释(177题)、问答题(87题),以 及参考答案,共计29章,同时在各章习题集之后附有2套模拟试卷,供学生进行组织学与 胚胎学课程全部内容的自我测试。本习题集各章重点突出,重点内容以不同的题型从不同的 侧面提出问题,以反复强化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重点。
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越。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尤其是研究《伤寒论》的推荐参考书。
《针灸大全》明代医家徐凤编于正统四年(1439)。是一部以介绍针灸资料为主的著述。又名《徐氏针灸大全》《针灸捷法大全》,共6卷。卷一包括针灸经穴、针灸宜忌及治疗歌诀;卷二为《标幽赋》全文及注释;卷三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之法等;卷四有窦文真公八法流注、飞腾八法歌及八法主治的各种病证及所用配穴;卷五载周身折量法、取周身寸法及全身各部十二经穴位置七言诗;卷六为点穴、艾炷、壮数避忌、灸疮保养、要穴取法及经穴别名等。除收录多种针灸文字资料外,亦附有插图。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阳郑氏宗文堂合刊本为底本,以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金陵书林唐翀宇刊本及陈言《杨敬斋针灸全书》为主校本,另有多部 版本作为他校本,考明其文献出处,定其编撰形式,并将全书插图重绘,以简体汉字标识图中文字,为读者
中医的脉学,有其合乎科学的部分,也有其不合乎科学的部分,我们要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原则对中医脉学进行研究、认识、改造、实践,即研究中医脉学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揭开其玄学的外衣,接受其合理的内核,既不是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与一孔之见,也不能逐一逐二地按照科学理论机械地去作对照,因为中医学理论并不全都是科学的。事实上,新中国建国二三年来,中医师在人民政府英明的号召之下都积极地要求进步,对于古老的中医学都愿意重新认识,衡以科学的评价。
本书系统总结了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先进汉方治疗医学原临床教授岩崎钢临床使用汉方药治疗常见老年病的经验,并介绍了相关中药复方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书中还讨论了汉方药的不良反应和临终期医疗问题,并基于《黄帝内经》的认识,对安乐死进行了深入思考。本书短小精悍、内容实用,既有科学证据,又有临床经验,适合于中西医老年病医疗工作者阅读,对从事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汉方医学爱好者也有参考意义。
宁泽璞、蔡铁如、李霞编著的《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心脑病分册)》是首批国医大师治疗心脑系病证经验方的集成之作,收录内容均取材于国医大师亲自撰写或其传承弟子总结整理的专著、学术论文等文献,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医大师们在治疗心脑系病证方面独具匠心的临讧思辨方法和遣方用药特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学爱好者参考读物和学习用书。
速记助考系列丛书 与卫生部第8版教材和* 十二五 规划教材配套,将教材中的学习难点、复习要点、考试重点以简洁精要的形式提炼出来。部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复习记忆。对于*重点的内容,以下划线的形式标记。 丛书南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知名院校的资深教师、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编写,汇集了这些院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典的学习笔记。 内容简明扼要,帮助医学生快速掌握教材要点和学科重点,轻松应试。 便携式的口袋书,方便随身携带,随时复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为宋代医家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所著,约成书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全书18卷,180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方1050余首。其书卷1至卷7以论述外感六淫为主的外所因性疾病为主;卷8至卷14的前半部分介绍以内所因为主的疾病;卷14的后半部分开始至卷18结束,依次介绍了外科、五官科、妇科、小儿诸病。 该书虽属方书一类,但医论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重点讨论了病因学问题,其“三因致病”理论是对中医病因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无择的“三因致病”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张仲景《金匮要略》三因说的影响,他将不同的病因做了系统分类,将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并结合病证详细论述。这种归纳简明地概括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