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 触发点手册分为两册,册主要讲解上肢包括上半部分躯干的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第二册主要讲解下肢包括下半部分躯干的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原作者出版册后读者反映良好,发行量突破5万册,在此基础上又编写了第二册。第二册主要讲解从躯干下半部分、臀部、大腿和膝部、直至小腿、脚踝和脚部的肌肉疼痛问题,还有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处理。本次的译作是针对第二册进行的。 该书是一本关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诊断与治疗的工具书,旨在帮助骨科及康复科临床医师认识治疗骨骼肌疼痛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本书全面回顾了躯体下半部分和下肢肌筋膜触发点相关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点的分布,有助于读者了解和熟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和临床诊疗技术。
《奈特骨科临床检查(第3版)》是一本简洁实用的骨科临床检查指导手册,可以帮助医师通过体格检查等方法发现*特征性的临床指证,以帮助诊断。本书以手绘图、照片图、影像图和各种表格为主,配以简要文字,系统介绍了临床外科各种常规、专项诊断试验的检查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等,适合骨科临床医师参考阅读。本书共分11章,包括颞下颌关节、颈椎、胸腰椎、骶髂区、髋和骨盆、膝关节、足踝、肩关节、肘关节和前臂、手腕和手等区域。
篇,主要是本领域的几位现代先驱撰写的专业基本原理,为日后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主要指导读者使用适当的工具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治疗前后监测。 第三篇,各位专家审视了 何人、何时、何地 的基本问题,就如何制订康复方案、如何扩展 PR 在不同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如居家康复和远程康复)等问题发表了出色评论,将运动训练作为 PR Z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实依据。 第四篇,进一步阐述并探讨了新的研究方法,为有兴趣探索新研究领域的康复医疗人员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第五篇,提供了在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有关 PR 价值的确凿信息,颇具新意。这些内容极为重要,因为我们制订康复方案的大部分可靠证据都来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经验。
骨科手法治疗是骨科疾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在患者伤后康复阶段无可替代。第1版《骨科手法治疗:循证疗法》在2007年出版后即成为功能手法治疗协会规定的书目。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不仅系统地介绍了所有的骨科手法治疗方式,而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这些治疗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书中首先系统地解释了如何评估、治疗,及相关手法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接下来,通过相关解剖学、生物力学、检查方案、治疗技术和治疗结果的叙述,帮助读者对各区域肌肉骨骼状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具体治疗手法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通过阅读本书,骨科医生既能够建立全面的手法治疗体系,又能快速提高手法治疗的能力。
本书介绍了运用螺旋肌肉链训练治疗背痛的理论和实践。本书是理查德螺旋稳定康复治疗的第4册著作,*册《肌肉链:脊柱的螺旋稳定》主要介绍了人体的螺旋和垂直两种肌肉链、肌肉链相关检查方法和螺旋肌肉链训练方法,第二册《螺旋肌肉链训练:治疗椎间盘突出和脊柱侧弯》主要介绍治疗椎间盘突出的螺旋稳定训练方法和方案,第三册《螺旋肌肉链训练:治疗脊柱侧弯、过度前后凸和姿势不正》主要介绍脊柱侧弯、脊柱过度前凸和后凸以及姿势不正的螺旋稳定训练方法和方案。本书与已经出版的3册著作均是螺旋稳定康复治疗理论和实践的经典力作,为椎间盘退变和脊柱疾患治疗提供了临床外方案。
《临床实用手功能康复学(精)》由周俊明、黄锦文、劳杰、冯俊达主编,本书在国内和香港康复医学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出版了。手功能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康复学科分支,它以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为目标,使用各种有利于功能恢复、功能矫正、功能代偿和功能适应的康复手段,来促进患者上肢手功能康复,重返社会。手功能康复医学在我国,目前除了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有一定积累外,也逐步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康复医学技术。当前推动我国手功能康复医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大力加以传播。《临床实用手功能康复学》侧重于介绍上肢各种损伤康复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应的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诊疗,给广大手功能康复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全书共分三篇。篇为基本理论,分循证医学概论、临床科研的设计、临床测量、临床科研的评价和临床流行病学中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进展5章;第二篇为初级篇,包括由临床研究生或临床医生研讨班学员撰写的23篇临床研究设计实例及评价和20篇临床研究论文及评价。第三篇为高级篇,包括INCLEN资源和培训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专业硕士生的8篇课题设计及评价、17篇临床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或临床医师撰写的临床论文和国外杂志的临床论文及评语。 本书主要介绍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临床科研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实例。该书内容丰富,以实例为主展开理论研讨和评价,既有充分的理论阐述与设计要点,又有大量的示范实例及其点评。因此,本书可作为研究生、在职医生继续教育及部分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亦也可供大、中、小医院临床医生与辅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绪论,扼要介绍了疼痛临床的价值、任务和要求,疼痛科的设置和管理以及疼痛的基本理论。中篇是疼痛的常用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和护理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X线、CT、ECT、MR、PET、超声、肌电图、心电图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技术包括病变部位注射、神经阻滞或毁损、小针刀疗法、手法矫治、药物疗法、器具及物理疗法等,并详细介绍了新宾研究成功的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新进路。下篇是常见疼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重点介绍了全身及各部位170余种常见疼痛症的应用解剖、诊断依据和治疗措施,包括近5年研究成功的腰及颈推间盘突出症的溶盘新疗法。
《康复治疗新Bobath治疗》由古泽正道、李建军主编,《康复治疗新Bobath治疗》由中国康复研 究中心和日本Bobath指导教师协会的专家共同编写。 共分16章,介绍了Bobath概念与历史、姿势张力与相反神经关系、姿势控制与运动控制、关键点控制 与支撑面、弛缓与张力过高、协同运动、评定、正常运动、促通、理论与运动学习理论、Bobath治疗 与临床推理、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治疗、脑卒中患者瘫痪侧上肢手的Bobath治疗、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非 神经源性因素致弱化的治疗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等内容。供康复治疗人员培训及相关人员工作参 考使用。
《图解全身体格检查》将按照近期新版《诊断学》(第9版)中全身体格检查的要求,完整的罗列了全身体格检查的条目,并做了条目详细解释和检查手法重点提示,同时,对于每一个条目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均配备了纯手工绘制的解剖彩图,让使用该书的读者,不仅可以轻松的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相关内容,也可以轻松的复习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便于对检查条目深入、细致、简单的加以记忆。
本书从专业的角度,阐明了肿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与要点,包括了康复中患者心理、生理功能的恢复调整,日常生活膳食结构的合理安排,四季养生、居家护理的注意要点,美容、旅游等相关生活细节,疼痛等常见症状释疑。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片深入细致地解答了广大癌友们关心的问题,如肿瘤患者到底该吃什么饮食才是合理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还能像以前一样去上班吗?肿瘤患者到底该不该去健身运动?出院时医院里给配了不少药,肿瘤患者在家用药该注意些什么?妇科肿瘤手术以后还能生育吗?为什么肿瘤患者脾气会变得这么怪这么难相处?是广大肿瘤患者、家属和肿瘤康复专业人员及相关医护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本书为 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 丛书之一,旨在记录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以期对该专业后续发展起到良好地指导和推动作用。全书分为学科发展、学术进展和精选文摘述评三大部分:*部分(*至第三章)介绍了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的发展史、学科现状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的组织架构,力求让读者能很快地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十章)回顾了近3年该专业领域研究的总体概况,涵盖脑卒中康复进展、颅脑损伤康复进展、脊髓损伤康复进展、肌肉骨骼康复进展、重症康复研究进展、心肺康复进展和儿童脑性瘫痪康复进展,系统回顾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力求让读者迅速把握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者当前的研究热点及成就;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精选了该专业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论著,进行评
吴毅主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康复医学科示范案例》以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为纲,针对康复医学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病例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康复医学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标准康复诊疗过程和处理规范。本书旨在通过122例典型病例讨论,培养读者“密切联系临床,举一反三”的临床思维能力。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也可供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从事康复临床工作的医师、治疗师以及其他专业的医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