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一是中医“内证”的领域。《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一是中医“内证”的领域。《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大汉仲景,大宋窦材,本为异时瑜亮。前之《伤寒论》,立经方千年纪纲,后之《扁鹊心书》,传扶阳百世心法。然伸景为世所重,尊为医圣,窦师没于时光,人多不识。此书目的,正在披沙拣金,将《扁鹊心书》之扶阳精髓传于世间,以慰先贤济世慈心。 本书作者与《扁鹊心书》的因缘,可前溯十年,彼时同门张孟超师兄首次为他展示此书。初看其书,颇觉偏激,待沉心细品,只觉滋味无穷。后验之于临床,方知浑金璞玉,没于泥沙。窦师重灸,长于扶阳,术简效宏,屡起沉疴,然才高心高,睥睨当世医者。甚则仲景先师亦不入眼,我等后学,只可取泥中清莲,不可效习气之偏。 本书中作者对窦材的核心学术观点和医技予以辨证分析,令人从独特视角审视中医内核。由于窦材医术高超,却喜贬低仲景,二者实乃医界一时瑜亮,而盲人摸象,各见其偏,诸子泥执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第二版)》系胡老弟子段治钧先生依胡老《脉学概说》原稿,按照胡老已做的示例,根据侍讲时的学习笔记,整理而成的仲景脉学专著。《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第二版)》真实地反映了一代中医经方大师研读仲景书的真知灼见,同时展示了其学术思想、治学特点,以及仲景脉学的突出特点。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
胡希恕经方医学 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弟子与再传弟子的临床文章汇编。
本书为李可从医几十年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 本,也是 一本亲自完成的个人经验专辑。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 为称道,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
《汤头歌诀》是清代医家汪昂编撰的方剂专著,全书选方三百余首,以韵文编纂,朗朗上口,便于诵记,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 四小经典 之一。此次出版的是现代版的《汤头歌诀》。把一些艰涩、生疏的古文歌诀加以白话释意,并在程度上对古文版《汤头歌诀》中的用药剂量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和换算,以全新、科学、实用的药书面貌展现给世人。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教材的编写,为院校和基层的广大学习者及中医爱好者做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并附上常见病的诊治案例,意在引导大家洞明内针法理,树立内针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方能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五行针灸指南为一部翻译作品。原著者诺娜·弗兰格林从主要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技法和穴位选择等方面,将自己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与读者分享。原著者对五行针灸的治病特点总结为:抓住病人五行中主导的一行,针对此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其中,尤其强调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医者应对病人有真爱仁慈之心。 本次为十周年纪念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多处修订增补,使之更切实用。将原书中的“附体”做了解释说明,改用“内障”。在实际临床中基本不使用的“外七龙”有所淡化。在判定名人五行上有所变化。增加了十周年的作者、译者感言,修订了个人简介。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比长沙本就更
米粒灸是古老的、传统的中医艾灸疗法,米粒灸具有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痛苦少,疗效快的特点,目前受到很多医务工作者的追捧。作者基于多年的米粒灸施灸经验,从米粒灸的基础、操作、配穴、治疗病种及医案五个方面入手,对米粒灸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填补了米粒灸这一块在温灸方面的空白,作者的临床取穴有一些尊王居易王老定穴现实之法,有一定的特色,且临床疗效卓越,目前有大量患者受益于此。这本书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性意义,不失为一部实操性极强的米粒灸手册。
中医治病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天地间四时五运流转的规律,在人体就是六经阴阳传遍规律,这个规律古人称之为“道”。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至简至真,“道”的本体与“道”在针刺上的应用详细记录于《黄帝内经》的各篇章里,《神农本草经》则详细记述了“道”在中药上的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详细讲述了“道”在汤液治病上的应用。本书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迷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六经脉证与《灵枢》针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带来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开的感觉,找到至简至真的天地之道。
本书是阐述五运六气学说的专题著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综合历代运气著作,去芜存菁,整理成章。先述运气学说的由来和产生的科学基础;次述干支甲子的基本知识和对运气学说的意义;再述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以及运气同化诸问题;最后列“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专节,以《素问·藏气法时论》为范例,阐述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运用的原则和大法,使理论密切结合实际;文后附有“六十年运气交司表”,以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全书解说明晰,体系清楚,可供学习和研究运气学说者参考。
《霹雳大医(李可)》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张存悌、卓同年广泛收集了李可老中医的著述,包括未发表的手稿,本着“理法方药,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的原则,重点归纳了李可三大学术特色、九大学术观点、36首自制方、22个药对简方、10味要药心得、21种病症的临床经验、14种疑难病症诊治之思路与方法等。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 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整理学术的同时,对李可的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大医的精神世界,总结其成才之路和临证经验,对民间中医的成长具有启发作用;二是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以上是目前有关李可研究和著述中很少见到的,对于名家学术经验的总结作了有益探索。 本书不仅可以推动李可学术思想的传承,而且有助于火神派的研究和发
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是中医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
李仲愚(1920—2003),四川省彭州市人,著名中医临床家、针灸学家。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临证深求古训,博采新知,施术时能取各家之长,因时、因地、因人、因症而活法用之。精于方术,善用针灸,常以中医传统的汤液、针灸、角、砭、导引、按摩、薄贴、膏沫、浴熨等方法治疗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疾病,尤擅长使用绝招杵针、气功等法,内外合治、针药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及各种奇难杂证,疗效显著。多次进京给中央首长治病,多采用杵针、指针之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本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系由李仲愚老首次系统研究整理秘传十四代的独特疗法-杵针疗法而成。该疗法因其不用药物、无损痛之苦、取穴精简、手法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而广受欢迎,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书中系统介绍了杵针疗法的源
《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全书选取刘渡舟在1986年-1991年间门诊的医案500余,逐一注解、阐发,说明诊断辨证依据,所用成方,加减理由等。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56年,刘渡舟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临床善抓主证,擅用经方,认为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
《伤寒论大方图解》由清代何贵孚所著,全书共收载《伤寒论》《金匮要略》方59首,绘图60幅。原书分上下二卷。图解以方剂名称为标题,先列出原文,予简要注释,附绘图说明,后选引喻嘉言《尚论篇》及《医宗金鉴》之说,兼采其他前贤之论,间附己见,以求仲景之书“人人易晓”。本书精妙之处在于方后绘配脏腑经络身形图,并添加不同颜色以标示各种疾病情况,图旁加注文字,以阐明与该汤、方、证相关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本次整理以清道光癸巳年(1833)重携甲戌坊刻本为底本。
《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2》全书选取刘渡舟门诊医案,逐一注解、阐发,说明诊断辨证依据,所用成方,加减理由等。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56年,刘渡舟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临床善抓主证,擅用经方,认为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