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法源自《灵枢》,其传承绵密久远,至今流派众多。作者深稽博考《灵枢》多年,从文字、历史、考古、临床等多方面考据其成书年代、针具演变、针刺手法的古今异同。同时借鉴二重证据法及Z新考古学成果,指出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不仅发明了世界上Z早的原始机床,可以制造骨质针具,而且已经开始用针刺治疗疾病。作者结合自身习练内家拳法和禅宗修行实践,以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考据思维解读《灵枢》,从驳杂的研究资料中剥茧抽丝,探寻出针灸理论的发展脉络。修正历史原因导致的《灵枢》理论瑕疵,勇于破除历代医家对经文的迷思和盲从,以朴素求实的精神还原《灵枢》的真意。全书分为上、中、下3篇。作者先对自己的学医经历做了回顾式分享,然后将二十多年来学习的心得笔记分类汇编,结合中《灵枢》网课内容,对《灵枢》各篇加
王居易教授是有名经络医学专家,从事针灸临床、研究、教学工作50余载,多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经络医学诊疗思想,为经络医学理论发展做出很好贡献,特别在经络理论的临床实践与应用方面颇有建树,在靠前外经络医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由王居易教授亲自讲解其具有代表性的125例针灸医案,兼有其入室弟子的学习心得。每则医案按照不同诊次进行介绍,其中初诊以主诉、症候、经络诊察、辨经、选经、选穴的思路给予详细介绍,并在每个医案后加以解读。在具有共性特点的一类疾病医案后附有诊后絮语,内容涉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某些特殊诊疗方法、某些穴位的特殊循摸方法、对主症症候结构的分析要点或诊疗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 《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医案记录翔实,解读精彩,内容丰富,适合针灸科医生、针灸专业
《王文远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第二版)》主要介绍了“国家973平衡针疗法颈肩腰腿痛的基础研究”重大理论成果,明确提出了大脑中枢调控理论和基因程序修复理论。通过基础研究证实,平衡针大脑中枢干预的时间45‰秒,为几千年的针灸医学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大量神经递质、免疫物质的释放,为临床三秒钟见效提供了物质基础。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作 中医针灸学之祖 ,一向被列为学中医的古典医书之一。一千七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潘文编写的《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共分为三部分,原义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刻医统正脉本为底本,同时也参考了前辈时贤的校勘成果;译文以意译为主,力求遵循原义,通俗易懂;临证方面收录了腧穴主治的相关病症,旨在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序进行命名,各古籍书名之间用空格分开。本丛书对我国古今针灸文献分门别类地予以汇集整理,图文并茂:每面古籍原文以图片的形式原貌呈现,图片下面附以现代简化字重排文,每面底端以脚注的形式对文献中明显的文字差错、技术失误、理论乖谬之处以编者按语的形式简要评述、解释。
本书详细介绍了韩国著名针灸医生金南洙先生从医80余年对灸法的深刻理解、独特经验及其的“无极保养灸”疗法,系统阐述了230多种病症的灸疗法,着重介绍每种疾病的治疗部位、操作方法及调养方法,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本书2014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来电咨询无极保养灸的操作方法。从读者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本书还比较受欢迎,这让作者深感欣慰,深受鼓舞。如今再版,作者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使其完善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经络腧穴学>配套教材·北京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实训教材: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力求层次清晰,条目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读者学习与掌握。其使用对象主要为中医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针灸医师以及社会针灸爱好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经络腧穴学>配套教材·北京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实训教材: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以精练的文字和近百幅彩色照片阐释了全身腧穴的取穴方法,同时书中还附有各经穴位骨度分寸歌、74个常用穴位的主治病症及作者本人的临床用穴体会。
本书在张缙教授及其团队近60年有关《针灸大成》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汇集了 有关研究论文,涵盖研究专论、现代整理和论文选辑三部分,考证和分析了《针灸大成》的作者、目录、版本、学术思想和临床价值等。书中对张缙教授潜心几十年辑录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进行了全文收录,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亦为深入研究《针灸大成》提供参考。本书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针灸大成》现代研究成果,可供中医院校师生、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和中医、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序进行命名,各古籍书名之间用空格分开。本丛书对我国古今针灸文献分门别类地予以汇集整理,图文并茂:每面古籍原文以图片的形式原貌呈现,图片下面附以现代简化字重排文,每面底端以脚注的形式对文献中明显的文字差错、技术失误、理论乖谬之处以编者按语的形式简要评述、解释。
《针灸逢源》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为清代李学川辑撰。书凡六卷,卷一、卷二约为《黄帝内经》部分经文及历代名家注释:卷三约为历代针灸名赋及名家医论汇编,例如《内景赋》《标幽赋》《补泻雪心歌》《十二经穴分寸歌》《问疑(针灸大成)》等:卷四约为头背胸三部折量法、同身寸法、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经穴考辨等内容:卷五胪列五十余种病证的症状及针灸处方,包括头面五官、妇科、儿科等疾病。尤以儿科病诊治及小儿推拿为一亮点:卷六则收录了四十余种临床杂病的相关中医理论及处方用药。这本由(清)李学川辑撰,孙洋、刘奇校注的《针灸逢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清道光刻本(棣华草堂刻本)为底本
本书先从全新视角重读传世本《灵枢》《素问》,梳理古典针道真源、后世传道的迷失,以及今人求道的门径,以为全书的导读。正文则以著者勤求针经,旁推素难,体悟针道微旨,实验古典针法的亲身经历,展开探索古典针灸学宝藏的一次远足,将途中所见所得所思以60篇实录的形式呈现。著者借助于长期的大量临床实践和修身体验,诠释不同诊脉法之义,推求经典所言脉法实际应用的场景,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检验以求其真,必经论、指下、场景一一契合乃止,将自身体悟、实验的古典诊刺法(特别是毫针脉刺法、长针募刺法)如实呈现——去疾除痛,拔刺雪污,明乎若见苍天。 本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及其西学中弟子陈晓辉师徒二人相向而行探索针经原典的心血结晶,是对圣谟隐秘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兴废继 、体悟实验的记录,对针灸
《中国针灸辞典(第2版)》共收词目5000余条,包括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器具、治则治法、配穴、常见病针灸治疗、历代针灸人物、著作、歌诀及与针灸有关的基本理论术语、解剖名称等。其中正词目3890条,内容相同、一意数名的副词目1200余条。 《中国针灸辞典(第2版)》的简化字采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总表》,并参考《新华字典》《辞海》等按音序编印。词目按汉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编排,如“阿是穴”,在“阿”字的条目下查找,声母相同者,按韵母的顺序排列;字音相同者,按声调(-、/、V、\)排列;字音及声调都相同者,按词目的第二个汉字的读音排列,依此类推。结合实际,改变了中医文献个别用字习惯,如释文中有关体腔器官,一律用“脏腑”,而不用“藏府”。另外,为便于查阅古籍文献,收藏的词目保留了部分古
授业解惑,启人之才。《王启才新针灸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著名针灸专家王启才先生40年从事针灸教学、医疗和科研的学术思想和体系的结晶。《王启才新针灸学》由上篇“针灸基础”、中篇“刺灸方法”、下篇“疾病治疗”、附篇“教学研讨”4篇12章组成。鉴于从古到今针灸医学的学术问题说理不清、悬而未决、前后矛盾、错误之处颇多,几千年来也没有得到过正视,更谈不上得到纠正了。作者在每一篇章的开头,都将把对本篇章的修订、充实和纠正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并加以说明、剖析,以便学者阅读和品味。附篇还介绍了许多宝贵的针灸教学经验和学习方法。其丰富的学术内容、新颖的逻辑思维、独到的学术见解、实用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编写体例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对于海内外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针灸,无疑是一本难得一见
张必清、张伟强主编的《奇经——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珍藏版)》系统讲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百项临床诊疗项目,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一奇经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简称奇经疗法)。该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述奇经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关基础知识和奇经疗法特色知识,中篇重点介绍骨伤科、消化科、妇科、内科常见的28个病证的奇经特色手法、穴位搭配、贴敷药物、食疗方案、偏方验方及综合治疗方药,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下篇总结了诊断学知识,方便大家临床应用。《奇经——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珍藏版)》附有大量插图,便于大家快速学习和掌握奇经技术。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内调与外治相结合为本书的特点。可供临床医生和业余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书第 1 版出版于 1963 年,是迄今为止收录 完整的经外奇穴图谱之一。本次修订第三版,共分上、中、下三卷,共收录 1649 个奇穴,且每穴均详述其别名、定位、与经穴的关系、主治、针法、引证。其中,上卷经上奇穴(即十四经体表循行实测经脉线上的奇穴),计 345 穴;中卷经外奇穴(即十四经体表循行实测经脉线外的奇穴),计 1213 穴;下卷集合奇穴,计 91 穴。上卷按十四经体表循行实测经脉线分段插图;中卷、下卷每穴均有一图。书末还附有穴名索引,方便查阅。本书编写权威,内容严谨,绘图精确,图文互参,适合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考、精研、收藏。
本书主要精选自日本江户时代以来的针灸医学著作16种,按成书年代排序,涉及影响较大的名家名著、不同流派的针灸著作、 特色的针灸专著、短小实用的针灸小书及日本传来针灸著作5类。所选书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针灸医学的成就特色及发展创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大明琢周针法一轴》——日本针灸学派匹地流的代表著作,内容短小精当,便捷实用,承载着匹地流针术的精华,是日本针医通过实践对中国刺针技术的提炼和升华。 《杉山真传流》——阐明了日本 针灸流派杉山流、杉山真传流的针术奥义,刺针术式、手法技术丰富多彩。 《杉山真传流针治手术详义》——传承了日本“针圣”杉山和一的管针术,历经几代针灸医家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完善,载录了杉山和一的主要管针操作术式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