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教材的编写,为院校和基层的广大学习者及中医爱好者做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并附上常见病的诊治案例,意在引导大家洞明内针法理,树立内针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方能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马氏温灸法》是天津名医马少群先生五十余年灸疗经验的总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灸法的历史、作用机制及临床中的触诊法、选穴规律、灸治要诀、灸量、施灸的操作和常用穴,下篇为各种疾病的常规灸法及部分病案。马氏温灸法适用疾病非常广泛,不仅是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效果,还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承淡安(1899一1957)致力于针灸临床与教学30余年,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颇丰,是民国时期中国针灸领域的带头人。他吸纳日本学者对于中医经络腧穴等的现代研究成果,并积极开展中西医汇通实践工作。 承淡安编著的《承淡安中国针灸学》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治疗4篇,将针灸疗法的基本知识、临床应用手法、科学实验以及临证要点等,予以较详尽的分析和叙述,特别着重于临床实际应用。尤以取穴方法细致详明,并附以插图,帮助初学者解决取穴认穴的困难。为便于中西医生学习针灸疗法,又于治疗篇所治疾病按照呼吸、循环、消化等予以分类,采用西医病名,后附中医病名予以对照。此书是承淡安针灸理论与临证经验的总结,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和针灸临床范式,对现代针灸教学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初学针灸者的教材
《艾灸疗法》(作者刘密)分为基础知识篇和临床应用篇两章。基础知识篇重点介绍了艾灸疗法的概述;艾灸疗法的治疗作用;艾灸疗法的特点;艾灸常用方法;艾灸穴位及定位;艾灸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施灸的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篇介绍了艾灸疗法治疗内科、儿科、妇科、皮外科、骨科、五官科及急症等临床常见疾病的具体运用。《艾灸疗法》内容简洁,配以图表解释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辨证分型、随证取穴,一目了然。因此,本书具有临床实用性、指导性,不仅适合从事针灸临床的医务工作者,而且适合中医针灸爱好者。
《火针疗法》(作者林国华、李丽霞)分为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上篇基础知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火针的源流、作用、作用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事项、火针部位、火针常用的方法及意外的防治等内容;下篇临床应用分别介绍火针在内科、骨科、外科、皮肤科、妇儿、男科、五官科等各科病证中的应用,基本上概括了目前常见的火针适应证。《火针疗法》力求反映火针疗法的当代水平,将各种疾病火针治疗的真正疗效呈现给读者。适合针灸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你知道吗?一代文宗元好问曾经发了项疮险遭庸医所害,幸得好友李东垣为他诊治,以艾火灼灸百壮才转危为安。元代的江西名医黄子浓为一富翁治疗顽固性腹泻,竟是灸头顶的百会穴而愈……神奇的针灸真是本讲不完的故事书! 本书为“奇针妙灸皆故事”之艾灸卷《灸火烟云》,以故事的形式介绍针灸历史、针灸名医和针灸传奇。全书共五十章,将史籍、古代病案、杂记、古代小说和民间传说中有关针灸名医,或名医运用针灸方法治病救人的事迹,以文学的手法稍加演绎,一方面讲述针灸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另一方面根据故事涉及的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了一些针灸理论、治疗手法或保健方法。 本书由张载义编著。
本书主体有三部分:穴位图、穴位定位、穴名索引。24张穴位图分部位设置;穴位定位分经论述;汉语拼音穴名索引标注图与定位文字所在页码。目录后创造性绘制穴位分部导航,使各部穴位图所在页码一目了然。
本文通过寻访金针传人,搜集相关资料,梳理出了黄石屏金针一脉的历史源流。全书分为六卷,每卷收录了金针传人的相关著作和生平事迹。其中,第一卷收录了黄石屏《针灸诠述》的全部内容,这是该书民国初版百年后再次问世。
本书是一部治疗软组织损伤浅筋膜松解的特效医疗方法的专著。作者通过分析引起患者疼痛的姿势或动作中的参与肌肉来确定其中受损的肌肉软组织,采用超微针刀松解,运用理论(杠杆理论、弓弦理论、拉杆理论、链条理论)将深层的病提到浅层松解,将危险部位的病症提到安位松解。进刀深度不超过1cm,一般常规深度为0?2~0?5cm,使针刀松解达到无风险。因其进刀深度浅,作者发明了超微针刀枪,使针刀医疗变得更加简单,极大地达到了减痛的目的。超微针刀疗法疗效立竿见影、当面见效,不用麻药和激素,是真正的绿色疗法。
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刺血疗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刺血疗法的历史、作用机制与功用、治疗范围、经络与穴位、针具、针法、操作方法等。下篇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伤外科、皮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等近200种常见病的治疗经验。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及城乡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 为彰窦氏“灼灸”之法,传承黄帝、扁鹊、医经学派之术,柳少逸先生以《 扁鹊心书 灸法讲记》立题结集,以期“关中老医”之术得以传之。柳少逸先生解读《扁鹊心书》,亦“日夜勤求”,“洞贯其理”,学研窦材之灸术,探讨其“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之奥蕴,验“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于临床,并“触类引伸”之,亦“效如影响”,并诚
《四十年基层针灸得失录》作者杨承岐是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基层医生,曾任职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作者十二岁学医,十六岁悬壶乡里。虽然因小儿麻痹症夺去了左腿的健康,但为了诊治患者,靠一根拐杖,一架破旧自行车的帮助,走遍了方圆百余里大小村庄的千家万户。作者将其三十多年临证得失倾囊写出,毫无保留。所有的观点和方法都源于临床又验之临床,是他后半生攻病克难的\\\"百宝囊本书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研究: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既有中医临证发微,对针灸方法和穴位功效进行新探讨。
本标准于2015-07-10发布2015-07-10实施。本书针对带状疱疹、贝尔面瘫、抑郁症、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偏头痛、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便秘、腰痛、原发性痛经、坐骨神经痛、失眠、成人支气管哮喘、肩周炎、膝骨关节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单纯性肥胖病等病症给出了临床实践指南。本部分指南由中国针灸学会提出,由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归口。
本书全面、系统、详尽地整理了岭南针灸新学派靳三针疗法创始人靳瑞教授的针灸精华,内容包括针灸理论、针灸临床操作技能、针灸治疗方法及学术思想等。本次修订对上一版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完善,适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师生、中医针灸临床医生阅读和参考。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 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孟凡红、杨建宇、李莎莎主编的《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为丛书之一,收有承淡安编撰的《中国针灸学讲义》1种,书末附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