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本书是 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为满足读者学习了解中医的愿望而编写的一本中医启蒙书,书中分为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又提纲挈领的介绍。内容既浅显易懂,又切合实用, 适合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越。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尤其是研究《伤寒论》的推荐参考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为宋代医家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所著,约成书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全书18卷,180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方1050余首。其书卷1至卷7以论述外感六淫为主的外所因性疾病为主;卷8至卷14的前半部分介绍以内所因为主的疾病;卷14的后半部分开始至卷18结束,依次介绍了外科、五官科、妇科、小儿诸病。 该书虽属方书一类,但医论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重点讨论了病因学问题,其“三因致病”理论是对中医病因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无择的“三因致病”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张仲景《金匮要略》三因说的影响,他将不同的病因做了系统分类,将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并结合病证详细论述。这种归纳简明地概括了各
《望诊遵经》为一部中医望诊专著,清代汪宏撰,成书于清光绪元年(1875)。共2卷。作者搜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名贤有关望诊的论述,进行撮要归纳,并参合己见而成。 上卷指出望诊的总法则,倡导望诊为四诊之首;下卷列述体表目、眼、牙、鼻、爪甲等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特殊意义。既有前人论述,又有个人经验,内容丰富,可供临床参考。 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藏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求志堂刻本为底本。新增注释与点评,对其每一章节进行了仔细梳理剖析,突出重点。 并于文前增加“全书点评”,对《望诊遵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学习要点等给予归纳和总结,便于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切实提高中医望诊
《救急选方》分上、下2卷,由日本 汉医学家丹波元简所撰。全书收集我国历代医籍中救急处方,共载有三十门临床常见急症(如诸卒死门、中恶门、五 死门、卒中风门、脱阳门、诸厥门、癫痫门、中寒冻死门等等)救治方法,方涉妇人科、小儿科、外伤科、食物中毒、中药中毒等内容。以病证统方,每一病证常附多个方剂,包括中药以及针灸之法,所选方药简便实用,适于作为急救选方。本书适合中医急诊、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秦伯未读内经记》是秦老钻研《内经》奥义、积十年学习《内经》的读书札记。旁征博引,依理剖析其中,有关文字讨论者78 条,有关训诂研究者57 条,有关句读商榷者3 条。剖解很多,使《内经》中一些舛错难解或疏漏脱简之处,得以厘正说明,对于理解《内经》原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是秦老撷取各家的论注,参以个人见解,编写而成。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分析研究”,是将病机十九条之原文逐条分析阐述;一为“合并研究”,是将病机十九条中有关条文,综合类比,对理解和运用病机十九条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可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本书可供科研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药爱好者使用。
《伤寒论证辨》系清代医家郑重光著,书分两卷。卷上辨析伤寒传变、各经证治、温病痉病以及舌脉和汗下等诊治诸法,计75篇,文中辑录分析张仲景、朱肱、庞安常、成无己、刘完素、李东垣、张景岳、王肯堂、陶华、吴又可、张璐等二十余家之说,论述条理明晰,间附己意发挥。卷下汇集《伤寒论》方113首,《金匮要略》方26首。名家诸方93首;并列避温疫法、灸法、水薄法、蒸法等治法数十种;末附《汉制升合与今不同》一篇。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许华生刻本为底本。
《神农本草经读》全书共4卷,选录《神农本草经》所列上、中、下三品365种药物中的常用药物160种。于近人专取张志聪、叶桂两家,间采徐大椿之说,而以己意发明之。全书融贯了《内经》之旨,《伤寒论》之法,堪为研究本草和临证处方推荐之书。《十药神书注解》为全书共1卷,是陈氏对元代葛可久所著的《十药神书》的阐发。葛氏原著,仅列治痨处方十条,陈氏结合个人临床体会,于每方及周杨俊旧注之后,重加评注,颇具独特见解,丰富了原书内容,而后学林寿萱又将书中方剂韵为歌括,则使之更臻完善。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现存《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中, 卷,重点论述养生方面的内容;第二卷,重点论述阴阳五行学说;第三卷,重点论述藏象方面内容;第四卷,重点论述治法;第五卷与第六卷,重点论述诊法;第七卷,重点论述病机;第八卷,重点论述针道与病机;第九卷至第十三卷,重点论述疾病;第十四卷至第十八卷,重点论述腧穴和针道;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重点论述运气学说;第二十三卷与第二十四卷,重点论述病机、治则与医德。总之,《素问》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医学内容。关于其成书年代和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汇编成书的时间大约在西汉中后期。所以该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是众
《金匮要略杂病浅说(秦伯未医学全书)》是秦伯未老先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金匮要略杂病浅说(秦伯未医学全书)》原在1957年中医杂志连载,所列的病类分为痉病、湿病、喝病、中风、虚劳病、消渴病、黄疸病、妇科疾病等38种。秦老按照《金匮要略》原文分门别类列举证治,并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同时依据其本人的诊疗经验,列出对各病的治疗方法及所用方药。本书对于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小儿推拿秘诀》为明周于蕃著,全名为《秘传男女小儿科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书》,初刻于万历乙巳年(1605),是专门论述小儿推拿的专著。全书未分卷。该书论述了小儿生理与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和病后调理等各个方面,尤其对小儿推拿按摩手法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图文并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味经堂刻本为底本进行校注。
《伤寒微旨论》是北宋医家韩祗和所著外感热病专著。原书已散佚,今本由清代《四库全书》整理者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从《永乐大典》辑复而成。分上下两卷,共17篇。本书对伤寒病机、外感热病分类、伤寒传经学说、汗下温治法、外感热病因时治疗、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均有论述与创新。本次整理以《四库全书》辑复本为底本。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希冀对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医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借鉴。本丛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和承淡安等近代 中医学家所编撰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孟凡红、杨建宇、李莎莎主编的《恽铁樵临证医案讲义》为丛书之一,收有恽铁樵等编撰的中医临证医案讲义2种,即《药盦医案》《临证笔记》。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冉雪峰编著的《冉雪峰内经讲义》以《冉雪峰医学全著》为蓝本,以《内经》解读为主线,将《冉氏内经举要》及《冉氏易理》编辑为一册,易学为冉雪峰先生解读内经的理论源泉。《冉氏内经举要》分为上、下编及附篇。上编为绪论,依次为源流考证、名称诠释、篇次分和、注疏概略、学术基质、义理分析、时代关系、研究方法、纂辑意义。下编为本论,依次为理气、形身、经络、气运、标本、病机、色脉、治疗。附篇为《灵枢》《素问》原文,以便读者使用。《冉氏易理》分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18个部分予以阐释。对于学习、研读、使用《内经》者,《冉雪峰内经讲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中,均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金匮发微(曹颖甫医学三书)》为近代 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经方大师曹颖甫对《金匮要略》的精蕴和原委的探索之作。曹氏将仲景之书为之实验发挥后而加以详注,全书皆为著者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一字一句都出自心得,与一般汇集前人注释不同;融会《金匮要略》全书,本仲景著书之精神,详为分析,不标新立异,亦不拘泥于一家之偏见;书中注释各条,不但解析病理,且博引著者多年治病经验,以为佐证,俾读者知所运用,与徒托空言而无实践者不同,为 研究中医学者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值得重视的一本参考书籍。本书适用于中医院校师生、仲景学说研究者、金匮教研室学者、中医临床工作者、民间中医、西医学习中医者、经方爱好者以及 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