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头 是中药汤剂的俗称。本书以图解的方式对古本《汤头歌诀》进行了全新的编写,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同时还收入了307幅药方实例图解和248幅精美逼真彩色手绘草药图,对植物的根、茎、叶、化、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使植物各部位的药性一目了然!书中对每首方剂均说明出处,并分歌诀、注释、方析、组成、用法、功能、主治7个部分论述,将一些艰涩、生疏的古文歌诀加以白话释意,以全新、科学、实用的药书面貌展现给世人。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陆渊雷先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经方三书:《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其著作告诉读者如何将经方医学与临床问题衔接在一起,并且帮助读者认识“方证相对应”等那些更加实质的问题,同时他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介绍了从日本汉方家那儿获得的临床资源。当代经方学家、《中医人生》作者家娄绍昆深情评价:“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领略到经方思想的博大精深,阅读中时常触发淋漓畅达的体悟,使我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更直观地接触到方证辨证的临床,更坚定地走向现代经方医学。所以我认为陆渊雷先生的著作在我的生命成长目前刻下了第一圈深深的精神年轮。”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 陆渊雷先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经方三书:《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其著作告诉读者如何将经方医学与临床问题衔接在一起,并且帮助读者认识“方证相对应”等那些更加实质的问题,同时他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介绍了从日本汉方家那儿获得的临床资源。当代经方学家、《中医人生》作者家娄绍昆深情评价:“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领略到经方思想的博大精深,阅读中时常触发淋漓畅达的体悟,使我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更直观地接触到方证辨证的临床,更坚定地走向现代经方医学。所以我认为陆渊雷先生的著作在我的生命成长目前刻下了圈深深的精神年轮。”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
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王冰医学全书》集唐代王冰所编著医学论著之大成。王冰是唐中叶著名的医学大家,里籍生平不详,号启玄子,别号王太仆,主要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问,曾官至太仆令,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历经12载艰辛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告竣,勒为24卷。其问他又“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本书系统整理辑录于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疏注,由于王冰是传承五运六气之学的第一人。故本书还包括了他系统研究运气学说的相关论著,在系统整理辑录其著述的基础上,对其医学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书末附有今人研究王冰的相关论文题录。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著,由焦振廉等人校注。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之说,曾得到隋唐两代皇帝征召,皆不就。缘自幼多病,留心医药,勤于临证与著述,终成一代大医,并被后世尊为“药王”。孙思邈所著数十种,多已散佚,今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性医学著作。 唐代医学承继六朝以来的积累,并有重大发展。《备急千金要方》综合前代成就,总结当时成果,内容宏富,是中国历 具有坐标性质的经典医学文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书30卷,以各科医方为主,并涉食疗、养生、脉法、针灸等,内容宏富,被称为中国历 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撰《大医精诚》篇,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深刻影
《外台秘要方》,唐·王焘著。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
本书是一本中医名著解读,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教授对陆渊雷著作进行点校。陆渊雷为近现代医家(1894—1955)。名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自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常以现代西医之观点解释中医传统观点,独具见解,虽褒贬不一,但对中医理论不失为有价值之作。
《医林纂要探源》作者汪绂,又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又号重生。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七月九日,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八日,享年六十八岁。据《徽州府志·儒林传》载:绂少不能从师,母江氏博通经史,授以四书诸经,数年皆成诵,年逾三十,卓然有成。治经则博综疏义,穷理则剖析精微,自星历、地志、乐律、兵制、阴阳、医卜,以致弹琴、弯弓、篆刻、绘事,无所不通。汪绂生平著书三十余种,二百余卷。《医林纂要探源》为其代表作之一,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为《医源》,总述医学基础理论四十七篇,推《内》《难》微言为纲领,对中医基础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卷二至卷三为《药性》,收药600余种,详述药物性味功能;卷四至卷十为《方剂》,收方600余首,其中第四卷为肾、肝、心、脾、肺、三焦六部诸方,卷五至卷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1518—1593)用27年时间(1552—1578),参考800多种书籍写成,又经l0多年精心修改完善,约于1590年在南京 开刻,此即是 的金陵本。全书52卷,16部,60类,记述药物1897条(实际载药3725种),附处方11096~,药图1109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影响很大的中医药巨著。迄今已有80多个版本,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是中国的国宝。 《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在抄写、刻版、校订时发生的错误数以万计,严重影响了本书的阅读和传播。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衡如先生及其子刘山永先生经25年精心整理而成。以 仅存的两部金陵本为主副底本,以3部江西本为主校本,9种明清版本为参校本,其他据校各书和参考文献书目近400种,多以现存 版本仔细核对,如对《本草纲目》的蓝本《证类本草》即在通览
自2017年在灵兰开设了专题语音课“一方一针解《伤寒》”,已有近3000人订阅,反响热烈,很多读者要求出版纸质书。由此产生的纸质版书籍可以方便中医人和爱好学习,具有较大的受众群体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主要内容: ①初学《伤寒论》,不要纠缠在398个条文里,有些是后人演绎添加的。 ②临床时,别陷入那种中医对疾病分类辨证的固有思维模式中。 ③学经方要回到 “前经方时代”,不类经、要类方。 ④临床用经方,需要“默会知识”和“随证治之”,方能效如桴鼓。 ⑤《伤寒论》的疾病总论思维,可以提供一套高效的针灸取穴方法。
全书以六部代替六经概念,以阴阳变化解释、分析和总结各部、各章 (条)、类证、类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为异域之士,从不同角度理解、解释《伤寒论》内容,对于学习研究有参考意义。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
本书搜集之名词,以中国原有医书所载者为限,故名为《中国医学大词典》。该书所辑名词,可分为病名、药名、方名身体、医家、医书、医学七大类。古今医方,不下数万,流传虽多,通用者不过万余,本编采录,即此为限。名医事实,皆取大概,或注明见于某书。本书附有大量插图,以便理解。
彭子益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医学专家,他既善于阅读理解中医古籍的经典原著,深得中医古籍的读法,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古籍的奥妙道理,同时又乐于接受当时现代科学诸多学科的新知识,并能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恰当地解释古代中医的原理,即使现代的读者,也能从他的解释中得到诸多启发,因此可以认为,彭子益先生是一位既能深入理解古代中医原理,又能结合新知识而颇有心得的著名中医学者。临床方面,对中医的诊法、辨证论治的思维以及组方用药的理解,多有独到的分析和经验心得,的确是一位既能静思妙悟,又很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大家。虽然书中的有些讲法亦有偏颇或穿凿之嫌,但整体而言,仍不失学习中医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