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徐一贯就医日志形式阐述丹医理论, 是对周潜川先生传承的学术流派思想的一次系统整理和提高。丹医, 就是丹道中医、丹道医学的一种简称, 而丹道中医则属于一个的中医学术流派。其完整的医学体系及传承, 均限于口口相授、秘密传承, 外人绝难见到, 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派的存在。丹, 有内丹、外丹之分 ; 内丹, 是指以性命双修、凝练 精、气、神 为 丹 的 气脉夫 ,括所有的导引、按蹻、吐纳、存思、行气等自我修炼方法 ; 外丹, 则括自我 修命住世 的饵服食法诀, 括 济世救人 、病苦的所有医方、医术, 以及相关的、火候、炮制等具体的技术与方内丹, 还是外丹, 都可以看作是代的一种 科技 或 技术 , 而 道 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概念, 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概括与描述, 所以 丹道 是丹与道的融合, 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代科技的结晶。导引, 有广义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最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分为四卷。卷为药物学总论,第二至四卷为药物各论。书中所载药物共365味,据各药药性、功效等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120种,中品药120种,下品药125种。各品又按药物的来源分类,全书载草木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对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配伍原则及应用宜忌等皆做了论述。它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医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誉为我国中药学经典名著,成为中医临床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学专著之一。 本书内容包含我们对《神农本草经》的学习、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在当今临床上运用《神农本草经》的经验、体会,可作为今人学习、研用《神农本草经》的参考。 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 东方医药巨典 ,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取之不尽的中华医学知识宝库,素享 医学之渊海 、 格物之通典 之美誉。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 中国的百科全书 ,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本草纲目》中适合现代人养生治病的实用性功效提炼出来。精选1000多幅珍贵金陵古图,600多幅栩栩如生的手绘彩图和中药实物照片,增加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本书白话文全译,翔实严谨、通俗明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人人都能看得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自唐代王冰次注《素问》补入运气七篇大论后,五运六气被列入中医经典,对医经释意、临床辨证、疫病防治等具重要意义。在五运六气文献的古今调研、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将古代五运六气经典文献进行精选、校注,收录现代单行点校刊本较少的五运六气孤珍本,以类书形式集粹经典文献,希望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医科院校在校学生、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提高提供优质素材,为体悟中医精髓指引捷径。
本次影印之辑稿,精选晋唐方书十一种二十册,上自东晋《范东阳方》,下迄唐代《近效方》,多属未刋印之辑复者。各书写有解题,说明考证相关问题、介绍内容梗概、提示辑稿价值等。其中《删繁方》、《经心绿》、《古今绿验方》、《延年秘绿》之解题由梁峻撰写,《范东阳方》、《集验方》之解题由李洪晓撰写,《纂要方》、《必效方》、《广济方》、《产宝》、《近效方》之解题收胡晓峰撰写。为保持辑稿原貌,卷次阙如、内容散漫者,仍依其着。所收《删繁方》一书,虽作者谢士泰生平里籍考证不详,但其内容多引自佚书《华佗绿袟》,该书存 有中医理论在古代的不同记载,如皮、肉、筋、骨、脉、髓之辨证论治方法等。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王玉川先生曾提示笔者要重视对此书的研究,笔者亦曾研读,并指导几位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多有收获
本书仅对赵洪钧先生所著的《(内经)时代》学术 内容做补注。目的是帮助读者 迅速、全面、深透地 理解《(内经)时代》,从而真正读懂《内经》。 《(内经)时代》是一本旷世之作。赵先生在此书 中提出了很多划时代的创见。如:《内经》何时成书 ?《内经》为什么托名黄帝?黄帝六臣子是何来历? 如何看《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五脏为什么以及怎样 和五行发生了关系?如何评价《内经》运用的阴阳五 行说?怎样看《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三阴三阳 是怎么来的?如何评价运气学说?儒道两家和《内经 》有何关系?《内经》涉及的天文学有何时代特点? 《内经》和《周易》的关系如何?《内经》中有哪些 迷信术数内容?为什么会五脏六腑?《内经》中有什 么自相矛盾的地方?《内经》反映的古代音乐、军事 、地理和度量衡制度等有何时代特色?《
《臞仙神隐书》四卷。该书是朱权的一部杂品之作,多叙述隐居习道的日常诸事,其中 归田之计 以《月令》中收载了不少月令形式的农业技术资料。体裁逐月叙述栽植树木、花果、蔬菜的技艺; 牧养之法 记载马、牛、羊、猪等饲养方法; 医六畜诸病法 ,收录各种兽医药方等不少取材于《农桑衣食撮要》。
陈企望撰的《神农本草经注(上下)(精)》是大型中药本草学著作,载药1800余种。其核心药物来自《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的。730种,包括《本经》365种、《别录》365种,在书中用大号字标出,是全书的重点。本书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中药师、科研人员以及药厂、中药店堂、中药制剂单位、中药植物研究者的参考工具书。书中所附宋代官绘之药图,精美准确,有实用及收藏价值。各大图书馆亦可收藏本书。以展现中国2000多年前中医药科技的伟大成就。
《养生导引法》的主要内容,来自于隋代书中主要汇集了养生祛病的导引法共29类,按病证分列为中风门、风痹门、心腹痛门、霍乱门等25门,另有补益门、老人门、五禽戏法及服气吐纳诀。前者主要用以治疗祛除各种病证及不适,后主要用强身健体,养老益寿。其中,25门祛病导引法与补益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隋代巢元方等人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他内来自于其他养生导引类著作。《卫生要术》集中编绘和记述了了五种导引功法,包括十二段锦、外功、内功、易筋经与却病延年法。其中,十二段锦应该是此书*为重要的内容,包括十二式立式动功,每一式都包括一整套的动作,配有12幅图。却病延年法:共九式,为八种立式自我按摩法加上*后一种坐式运动导引组成,配有9幅图。此外,还有 五脏辨病 一篇,简述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病理。
《医宗金鉴》又名《御纂医宗金鉴》,是吴谦等于乾隆四年至七年(1739~1742年),由乾隆皇帝下旨组织编修的大型医学全书,本书由张年顺等人校注。全书90卷,共收入15部医学专著。其中卷一至卷十七为《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十八至卷二十五为《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在校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的基础上,集诸家之注而作。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为《删补名医方论》,收集清代以前名方二百余首,逐一注释阐发。卷三十四为《四诊心法要诀》,卷三十五为《运气要诀》,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为《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为《杂病心法要诀》,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为《妇科心法要诀》,卷五十至五十五为《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六至卷五十九为《痘疹心法要诀》,卷六十为《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卷六十一至七十六为
《(新镌)卫生真诀》二卷。本书为有关气功导引的道医养生著作。书中对导引、内丹、外丹、气功处方等均有论述。上卷载运气口诀、导引要法及内丹、外丹的炼法等,相当于全书总论。下卷载有气功处方49则,故本书据此又名为《仙传四十九方》。所载每方均有名称、功图、主治、功法、方药、诗歌等内容,又具气功 各论 之貌。全书图文并茂,法方俱备,是一本颇具特色的气功专著。其所载四十九方,均有明确的主治范围,涉及病症三十余种,每种病症之后都列有具体功法,并辅以配合使用的中医方药,将气功疗法和药物疗法予以结合运用,颇具特色。《八段锦坐立功图诀》为养生导引专著,书中收录了两套导引锻炼功法,一套为八段锦坐功,一套为八段锦立功。前者大致为静功,有八个主要的动作,都为坐式,故称为 坐功 。 此套功法重在养心,以冥心宁神,
《彭子益医书(套装共10册)》内容包括《系统医学》《伤寒篇》《温病汗泄篇》《医学丛谈初编》《医学丛谈金匮》《医学丛谈伤寒》《医学丛谈医案及杂说》《医学丛谈医论》等以上均是作者原著,这些着作保留了彭子益古中医理论精道出了中医之根于河图,基于阴阳、五行之理,真乃古中医之正解也。其 荣卫之分合 之说详解透彻,可谓学《伤寒》之基础,读后颇有醍醐灌顶、振聋发碛之感。学医能悟其根则枝叶自得,得其精髓,则可千变万化,当下学习中医者能得其精髓者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故精研彭子益医书,悟透其理,并一以贯之,则中医可大成。
本书为《天隐子养生书》《延寿*绅言》《养生肤语》《摄生要语》《唐宋卫生歌》《益龄单》六种从文史丛书中所辑的中医养生著作合编。底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丛书所选养生书籍大都具备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特点,不需长篇大论,而其中精义自明,尤其切于百姓取用,因此成为通俗派养生书籍之代表。今予影印,以广其传。
何炳元(1861-1929),字廉臣,号印岩,浙江绍兴县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为绍兴名医何秀山。何氏一生精研医术,汇通中西,学验俱丰,著作等身,其*主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绍派伤寒和伏气温病两大方面。本丛书选取九种:《新医宗》是其接纳新知、中西汇通思想的具体阐述;《增订通俗伤寒论》是其绍派伤寒思想的集中体现;《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分别从理论和临床的角度,全面展示其伏气温病的学术思想;《实验药物学》《新纂儿科诊断学》《同善局医方汇选》《绍兴医学会课艺》则是他在中医教育方面的累累硕果。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 陆渊雷先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经方三书:《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其著作告诉读者如何将经方医学与临床问题衔接在一起,并且帮助读者认识“方证相对应”等那些更加实质的问题,同时他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介绍了从日本汉方家那儿获得的临床资源。当代经方学家、《中医人生》作者家娄绍昆深情评价:“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领略到经方思想的博大精深,阅读中时常触发淋漓畅达的体悟,使我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更直观地接触到方证辨证的临床,更坚定地走向现代经方医学。所以我认为陆渊雷先生的著作在我的生命成长目前刻下了圈深深的精神年轮。”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1518—1593)用27年时间(1552—1578),参考800多种书籍写成,又经l0多年精心修改完善,约于1590年在南京**开刻,此即是**的金陵本。全书52卷,16部,60类,记述药物1897条(实际载药3725种),附处方11096~,药图1109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影响很大的中医药巨著。迄今已有80多个版本,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等,是中国的国宝。 《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在抄写、刻版、校订时发生的错误数以万计,严重影响了本书的阅读和传播。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衡如先生及其子刘山永先生经25年精心整理而成。以的两部金陵本为主副底本,以3部江西本为主校本,9种明清版本为参校本,其他据校各书和参考文献书目近400种,多以现存*佳版本仔细核对,如对《本草纲目》的蓝本《证类本草》即在通览几十个版本的
《黄帝内经》七论新编 本书将《黄帝内经》原文按照 阴阳创始论 运气成败论第二 身命生生论第三 摄生御病论第四 因机病形论第五 诊法论第六 调治宜忌论第七 7部分重新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字词注解。这种分类方式新颖、独特,为读者研习中医传统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便于读者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理解,语意连贯,对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基础理论具有参考意义。 《金匮要略》经纬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 杂病 部分。本书以《金匮要略》原书体例为纲,将《金匮要略》原文进行了白话文解读,同时结合《黄帝内经》的条文将传统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且把临床中相关病案附于其后,便于读者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