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五老先生是我国中医界有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疗效显著,颇具影响。本书内容包括:医话类、医案类、经验方药类三部分。医话共13篇,介绍了刘老先生中医妇科基本理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均为金代成无己所著,成书于1142年。 《伤寒明理论》三卷,精辟地分析了《伤寒论》所涉50个主要症状的表现形式、发病机理、病位病性以及鉴别要点,是伤寒研究领域 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专书。《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选取《伤寒论》常用方剂20首进行制方之法的分析,提出了“十剂”“七方”等概念,对方剂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另外,成氏于书中多处引用《内经》《难经》《黄帝针经》等经典著作以阐发仲景之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说理透彻,使学者读其论而知其理,胸中了然而无惑,严器之谓其“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 本次点校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主校本,以书中所涉书籍的通行本为他校本进行整理。 《伤寒医鉴》又名《刘河间伤寒
孙重三派小儿推拿的特点对小儿常见病症疗效好,且容易被患儿接受。图书采用图片加说明的方式,把小儿常见病的选穴、推拿手法展示给读者。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在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人工智能”成为了时代热词。人工智能的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正从方方面面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推动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关于人工智能,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在本书中,你将看到科学家、投资人,甚至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畅谈对科学技术的独到见解,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李开复、张亚勤、张首晟、李飞飞、鲁白、张元豪、梁晗、杨培东、鲍哲南等20余位科学家通过对从业领域的深度思考和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总结,勾勒出“科学复兴,跨界共振”的美好愿景。《科学 预见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深入浅出,观点犀利,适合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研究者、关注者阅读与探讨。
临床药剂学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整合与药物制剂相关的诸多学科知识,归纳凝练出来的药物剂型合理使用的知识体系。孙路路主编的《临床药剂学(医学教育改革系列教材)》共9章,介绍了口服制剂、注射剂及经其他给药途径制剂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现状、申报、配制、质量控制,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设计与应用,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药物剂型与用药安全等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剂型应用于人体以后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评价药物、调配药物制剂。
本书介绍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包括投影X射线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以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本书的特点是以线性系统的理论为基础,分析成像过程,以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成像的机理及系统的性能。本书同时还提供对断层图像重建算法的实验研究指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用做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作者为民间中医师,75岁,行医50多年。 作者学历不高,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悟出许多行医之道。两年前,他把自己的行医经历以及在行医过程中看副的、听到的事件记录下来,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发布到网络上。 但就是这一篇篇的博客,让网友跟帖不断,许多网友加入了对中医疗效的讨论。 潘医师的许多见解被传播得越来越广:“中医队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中医治人,西医治病”、“病是你自己好起来的,医生只是在帮忙”……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向你讲述一个个看病的故事,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医在诊病、治病时是如何思考的,从此明白:不是中医疗效不好,而是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医。
本书作者为民间中医师,75岁,行医50多年。 作者学历不高,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悟出许多行医之道。两年前,他把自己的行医经历以及在行医过程中看副的、听到的事件记录下来,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发布到网络上。 但就是这一篇篇的博客,让网友跟帖不断,许多网友加入了对中医疗效的讨论。 潘医师的许多见解被传播得越来越广:“中医队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中医治人,西医治病”、“病是你自己好起来的,医生只是在帮忙”……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向你讲述一个个看病的故事,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医在诊病、治病时是如何思考的,从此明白:不是中医疗效不好,而是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医。
本书是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姜春华教授临床思路与方法的研究”科研成果的总结,由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专家整理而成,主要探讨姜老的学术思想、辨治特色,总结其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本书是一部
本书由清代有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
本书为清·汪昂撰于1683年,增订于1694年。书名“本草备要”,意即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 该书据汪昂增订原本整理。全书精选常用中药479味,分列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虫鱼、人)。各药内容简要实用,用大字重点突出药物功效特点与主治范围,又用小字随文简释该药取效原理、主治疾病特点、临床用药技巧和方法以及同类药物的作用比较等。书中穿插与该药疗效相关的医案、典故等,读之令人趣味盎然,方便记忆。各药之后,还简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炮制等相关内容。 该书自初刊以来,深受医家欢迎,已翻印200多次,是翻印次数最多的中国古代本草著作。该书影响经久不衰,至今仍为学习中药入门书,以及临床用药实用参考书。
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坐骨神经痛防治》以问答形式介绍了坐骨神经痛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知识,并对坐骨神经痛的家庭治疗和加强腰部锻炼的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内容新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方法实用,适合广大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阅读,也可供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名医类案》是我国部中医医案类书,由明代医家江瑾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全书共12卷,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该书的编纂,实开我国医案类书编纂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家江璀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之作。原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后经清代名医魏之磅(玉横)重订。全书共十二卷,分为二百零五门。 《名医类案》大量搜集了明以前历代名医验案,同时博采经、史、子、集之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编者个人医案,共录病案2400余则,收辑内容广泛,涉及病类丰富,涵盖了传染病、内科杂病、外科病、五官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书中所载病案,大都有姓名、年龄、体质、
《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一书展现了遵崇仲景、效法东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脾胃病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食滞类、脾虚类、气滞类、肖热类、胃寒类、阴虚类、瘀血类七种证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病证治疗案例和经验方,撰写发表了多篇中医论文,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和内伤杂病的方法,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2011年1月22日-1月26日,播放罗大伦博士主讲的“古代中医故事”,内容来源于本书,敬请关注。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起来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 而且,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找个好的中医医生有点难。你到中医院看病,很多中医也都是给你开一堆检查单,然后开好多西药。 有些医生治病的疗效很差,这导致很多被他们“信手”治疗过的患者很愤怒,提出了“取缔中医”的呼喊。 不过,喊取缔中医的人先别着急,因为中医业内有人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中,出的中医大师不多,现在的中医大家,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而这些人的年龄很大,至少在八九十岁吧,你总不能指望人家再坚持个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