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丛书)》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相应的临床常见病证。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三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著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写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将一切议论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各书。 书分6卷。卷首《原病篇》,引《内经》有关条文19条,其下分注,讨论温病之原始。卷1~3分上、中、下三焦立篇目,共列治法238条,方201首。卷4为《杂说》,论救逆、病后调治等。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卷6为《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吴氏按三焦分部论述温病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出病变转机,提出三焦辨证纲领,有别于伤寒六经分证,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之说相得益彰,使温病学说体系获得进一步充实、完善。本书是中医学“温热”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陈超先生是著名的中医内科、儿科专家,从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共分3个部分。部分为医案,其中有内科病58个,105例;儿科病24个,48例;外科病15个,24例;妇科病10个,12例。以内科、儿科病为主,每个病例阐释了主症、病史、诊察、辨证、治则、方药、按语等,进行了深人的分析,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在疾病诊断方面,采用辨证与辨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灵活运用。第二部分为医学论著,对8个病证进行了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探讨。第三部分介绍了临床上碰到的经验教训,这是其他医书很少见的,为后学树立了很好学习的典范。 本书的医案、论著、经验教训,阐明了作者的个人见解,以及在临床治疗的经验,是一本论理简要明晰、切合临床实用的参考书,对于学习中医和继承老中医经验,不无裨益。
《中医临床与治未病散墨》由宋新安编著,全书由医论篇、治未病篇、参数篇、名言篇构成。主要围绕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在衣、食、住、行、娱、医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介绍了一些对治病防病有益的知识。医论篇主要介绍了笔者从医多年所发表的部分临床医学论文及科研、专利成果。治未病篇以韵文的形式写成,言简意赅,便于记诵。主要写了人从降生到老年各阶段与祛病养生相关的综合知识。参数篇选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治病、养生相关的常用参数,以供综合参考使用。名言篇选编了部分名人大家在疗疾保健、养生益寿方面的名言,供读者欣赏受益。本书力求从多角度、较系统地介绍祛病、养生、益寿的综合知识,以求实用。本书写成献给读者,若读后有所裨益就足矣。
临床药剂学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整合与药物制剂相关的诸多学科知识,归纳凝练出来的药物剂型合理使用的知识体系。孙路路主编的《临床药剂学(医学教育改革系列教材)》共9章,介绍了口服制剂、注射剂及经其他给药途径制剂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现状、申报、配制、质量控制,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设计与应用,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药物剂型与用药安全等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剂型应用于人体以后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评价药物、调配药物制剂。
《名医类案》是我国部中医医案类书,由明代医家江瑾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全书共12卷,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该书的编纂,实开我国医案类书编纂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家江璀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之作。原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后经清代名医魏之磅(玉横)重订。全书共十二卷,分为二百零五门。 《名医类案》大量搜集了明以前历代名医验案,同时博采经、史、子、集之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编者个人医案,共录病案2400余则,收辑内容广泛,涉及病类丰富,涵盖了传染病、内科杂病、外科病、五官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书中所载病案,大都有姓名、年龄、体质、
本书是有着50多年行医历史的名老中医的行医笔记,也是头皮针、针灸、中医生动的社会实践的总结。书籍分为作者从医回忆录、怀念舅父、陕西著名中医教育家张济全先生、作者行医笔记、治愈病案、中医验方、秘方,行医体会。内容生动翔实,文笔优美朴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广大医学爱好者、学生、医学从业者的良好参考书和学习书籍。
本书作者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关幼波、印会河等教授,颇得真传。从书稿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临证积累,且对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思路具有自己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重三派小儿推拿的特点对小儿常见病症疗效好,且容易被患儿接受。图书采用图片加说明的方式,把小儿常见病的选穴、推拿手法展示给读者。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由清代有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
《皮肤科古今验方速记手册》将众多皮肤科大家的经验方按照学术流派进行整理,并附方歌数百首,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对于中医皮肤科初学者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和口袋书。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溃疡病,本病是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PU),由于溃疡主要在胃与十二指肠,故又称胃溃疡(GU)与十二指肠溃疡(DU)。溃疡一般为单发,少数可有2个以上,称多发生溃疡,十二指肠前后壁有一对溃疡者,称对吻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者称为复合性溃疡。临床以慢性周期发作并有节律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本书介绍溃疡病的精神调补、饮食调补、中医调补、手法调治、足部调治、起居调养、运动调养、脐疗调治。
该书的内容为本人从医五十年来的学习心得、临证感悟、实践经验的记录,故取名为《幼科医录》。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临证实录”,以医案为主。第二部分“诊余笔录”,以授徒讲稿为主。第三部分“医方选录”,以本人经验方为主。 一个医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疾病的认识和用药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60岁前,我总结儿科临床工作是:诊断以望诊为主,用药立足祛邪,方法灵活多样的学术思想。60岁后,上专家门诊,疑难病、慢性病增多,而且不少从西医出院来看中医,但见患儿面色无华,汗出湿衣,喉间痰鸣漉漉。为了提高疗效,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入的研究,逐渐感到“用药立足祛邪”的提法片面。是对小儿体禀少阳,或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我们的时代特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