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属于四诊中望诊的一个重要部分,面诊可以给医生提供诊疗所需的关键信息,确保因病施治,使医疗措施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书从眼诊、耳诊、口诊、鼻诊、舌诊等方面介绍面诊知识,搭配彩图详解,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浅显的语言,使中医零基础的人也能看得懂、学得会。书中详细分析了身体常见的异常症状及病因,并给出了中药方、食疗方、穴位方对症调理,让读者在家就能自诊自查,读懂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发现疾病征兆,避免小病变大病。
本书主要介绍颈椎的构成,颈部的保健穴位及一些对治疗颈椎病有积极作用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共分九章进行介绍。即第一章,认识颈椎;第二章,颈椎病概述;第三章,颈部保健自疗特效穴位;第四章,颈椎病治疗基础知识;第五章,颈椎病治疗推拿基础;第六章,按摩治疗颈椎病;第七章,颈椎病的部位穴位按摩法;第八章,其他方法治疗颈椎病;第九章,常见颈椎疾病治疗。通过图解的形式,清晰展现人的颈椎结构、颈部的保健及以一些推拿、按摩手法。旨在让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了解一些有关颈椎病的发病特征和基础知识,知道一些简单的缓解颈椎病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一些对于防治颈椎病有积极作用的按摩、推拿手法,提高保护颈椎的意识,并能针对自身的颈椎状态进行适当的护理和防治。
《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自1982年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厚爱,并于1983年荣获全国 科技图书一等奖,也是当年中医类图书中 的一等奖。正如当时的科技图书评审委员会主任沈鸿在发奖大会上所说:“这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实用,不存在过时的问题。”中医老前辈叶橘泉教授对本书也曾给出这样的评价:“《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是一本饶有兴味和实用意义的学习资料,对于后学来说,可以作为学习中药和方剂的桥梁工作。无论是古方的桂麻、姜附、硝黄,时方的荆防、银翘、桃红等,都是构成处方的相须、相使,合理配伍,由此而进行研究方剂学的配伍规律不是 好吗?”本书受到广大同道的一致称赞, 被诸多临床医生作为 的临证参考书阅读、收藏。
本书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
本书共18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医脾胃生理,第二章介绍了中医脾胃病病理,第三章介绍了三纲两常辨证法,第四章介绍了脾胃病治疗概论,第五章介绍了脾胃病用药,第六至地十八章介绍了各种与脾胃相关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作者对中医三焦学说、脾胃学说、外感学说、六经辩证、水火学说、气化学和阴阳学说均有一定研究,创立三钢两常辩证法长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病与妇科经乳疾病。
本书是作者自学中医30余年的心得体会。其理论来自《黄帝内经》中的“缪刺论”。作者从中总结出“高低医疗学”,即研究人体低沉点与高升点以及如何达到相对平衡的理论。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形平衡法;二是压耳穴疗法;三是小儿推拿法。通过作者的长期实践,其中“火柴棒压耳穴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新安晚报曾将其汇集成册,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可以成为人们的“家庭医生”。
庞大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让你无从学起;中药、方剂成千上百个,你是不是记了这个忘了那个;理论基础不扎实,疾病的诊断、治疗 是空中楼阁! 《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是一本有态度、有取舍的书:阴阳五行、藏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高效培养中医思维;精心挑选临床常用中药,不求大全;内外妇儿,只选中医治疗效果好的;再加上中医特色——经络与艾灸,简、便、廉、效,养生祛病;以上内容,均用大量图表直观呈现,速学速记;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专。 初学中医,这一本就够!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曾说:“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2012年邢斌出版了《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一书,该书是他临证、读书、思考有得之作,出版后颇多好评。“半日临证半日读书”八个
胡希恕经方医学,让我们能够系统、完整地学习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还能够有所感悟:如果放眼历代医家研究经方的累累硕果,我们会发现,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的成果,只是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小
扶阳基于重阳,亦即以阳为主导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始末。 扶阳的思想基础是阳主阴从,对于这个基础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曾经做过长期的思考,并且把它写进了《思考中医》。但是如何付诸临床?在临床上如何起用?这一直是困扰着刘教授的一个大问题。2005年也是借着《思考中医》的因缘,使刘教授得遇心仪已久的 “火神派”传人卢崇汉师,并最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入室之后,师父或训之以理,或示之以案,虽只是短短数月,但此中领受恐怕只有经历过百折困顿的人方能体悟。今天卢师的这部《讲记》问世,对许多诚心向医而又苦于没有门径的人更是值得额手称庆! 既为《讲记》, 当然是兴之所至,言之所至,不一定系统,也不一定完整,但亦正因为师处“兴”中,故其“言”也就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言。有心人若能循此而入,其于医道
本书在中西医学术发展和事业管理上,反复论证了六条公理性原则。认为当代中医工作的基本任务必然是,医治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自卑证,重树中医的科学信念,尊重中医的原理和特点,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科学氛围。保护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宣导学术争鸣,实现中意的全面复兴。
本书记述了一位民间中医的成长之路,这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个民间中医传统师带徒的缩影。一路走来,有最初跟师学医时耳濡目染、亲炙师承的铭心记忆,也有困惑时饱读经典、刻苦钻研的自悟新识,更有初时接触中药从常
赵绍琴先生是当代的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温病大家。作爲当代的温病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温热,而且对中医温病学理论有所发展。10年动乱结束後,先生出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近20年,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中医温病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温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 本书是根据先生爲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讲授温病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