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有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
宁泽璞、蔡铁如、李霞编著的《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心脑病分册)》是首批国医大师治疗心脑系病证经验方的集成之作,收录内容均取材于国医大师亲自撰写或其传承弟子总结整理的专著、学术论文等文献,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医大师们在治疗心脑系病证方面独具匠心的临讧思辨方法和遣方用药特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学爱好者参考读物和学习用书。
《李孔定自创41首屡试屡验方/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首次公开了李老数十年临床所创制的新方41首,这些新方经李老师徒临床反复验证,只要病证相符,则效如桴鼓,可谓屡试屡效。每首方李老亲自作方解以决疑,述其适应病证、随症加减及禁忌以便用,并咏为方歌以便记。更实录其弟子整理之验案于方末,以验其效。一册在手,锦囊在握,宛如师传,弥足珍贵。
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马烈光编著、钟枢才整理的《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是李老早年皈依海慧禅师所学习的内养秘功。该功法取佛、道两家锻炼之精华,与中医哲学思想相吻合,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有利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李老本人和他的许多患者都从中受益。书中除阐述了内养气功的一些重要理念外,还介绍了怎样练功、气功治病及练功纠偏等。此外,还介绍了道家服食药方。书后附有“河图与洛书说明”。
《柳少逸医案选》收录61种病证,每种病证1~3案不等,每案后加有简洁的按语为彰显“读仲景之书察其理,辨后世之方而明其用”,所选医案,多系其运用仲景方及其类方治今病之验案,示人“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之变通”,对指导临床及应用经方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刘云鹏妇科治验/当代中医妇科大家亲笔真传系列》是全国名老中医刘云鹏多年临床治验之汇集。 由刘老亲自核定,整理成册,可窥其生平学术思想之一斑。本书分医论、医案、常用验方三部分,其辨证、立法、处方均突出刘老之所长,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全书言语流畅,条理清晰,可作为中医妇科的辅助教材,适用于广大妇产科临床医务工作者参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熊寥笙(1905-2010),重庆名老中医,从事中医70余春秋,医理精深,医技精湛,医德高尚,重庆中医界有口皆碑。他一生喜读《内》《难》二经,精通《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对温病惊、厥、闭、脱等危重症的辨证及治疗论述尤深,善用经方治病。当年找他看病的患者排成长龙,熊老双手号脉,每天诊病百余人,在中医院里堪称一绝。 由熊寥笙所著的《熊廖笙中医难症诊治心得录/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一书真实记载了熊老60年诊治疑难病症的经验,总共134例临证实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近40种难症的辨证施治,有案有论,论述简要,引证确切,经验独到,体会深刻;对桂枝汤、麻黄汤和外感、咳嗽、黄疸、水肿等方证还有精辟专论。此外,还公开了一些治疗难症的秘方秘法,非常珍贵。
《喉科心法》二卷,清·沈善谦撰。卷上论述喉科病源、诊法与辨证,描述咽喉、口舌多种病证及喉科善候、恶候的临床特征,并附有针灸图说、主治说、穴说等;卷下集录大量喉症临床经验效方。作者临床经验丰富,提出临证“因切形色”、立方“轻透箍降镇润养阴”的十二字秘诀,切合临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咽喉秘集》又名《喉科秘旨》《喉证秘集》《验方新编咽喉秘集》,约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作者佚名,仅在正文首页标识“吴张氏原本”。全书共两卷,分总论、证治、列方三大部分。总论部分阐述了喉症辨证须辨病因、辨六脉、辨分经,并对咽喉治法要论十五则、喉症四绝症、十六绝形、脉式及针穴进行论述。证治部分叙述吴氏咽喉二十四大症歌诀(今存二十二症)、张氏七十二症治图说等内容。列方部分包括张氏汤药十三种、吴氏丹药三十种。
《张琪脉学刍议》为国医大师张琪教授的经验经典之作,论证了脉与症是病机实质反映于外之症候,在正常情况下须脉症合参,又要注意在反常情况下需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同时阐述了脉学中的胃、神、根、并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脉证条文,撷择阐释,以期作为辨证论治之示范。并阐述了二十七脉脉象主病。 《张琪脉学刍议》可供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全书8卷。卷一收选通治方,卷二~卷八分别论述临床各科疾病证治。共列疾病36门,于每病证之后,先叙病原,次辨病证,后立治法。强调“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并指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应相应选用。徐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作颇丰,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本书流传甚广,曾有二十几个版本问世。本次出版是以清乾隆二十九年洄溪草堂刻本为底本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作者为民间中医师,75岁,行医50多年。 作者学历不高,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悟出许多行医之道。两年前,他把自己的行医经历以及在行医过程中看副的、听到的事件记录下来,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发布到网络上。 但就是这一篇篇的博客,让网友跟帖不断,许多网友加入了对中医疗效的讨论。 潘医师的许多见解被传播得越来越广:“中医队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中医治人,西医治病”、“病是你自己好起来的,医生只是在帮忙”……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向你讲述一个个看病的故事,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医在诊病、治病时是如何思考的,从此明白:不是中医疗效不好,而是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医。
俞承烈主编的《老医秘验(范文虎传人孙幼立70 年临证经验集)》较系统地总结了孙老先生毕生的临 床经验。全书分八个篇章,即“学术思想”“学验传 承”“名方续验”“自创验方”“验案选粹”“论文 选录”,以及两个部分的附录,系从另一个角度介绍 了孙老先生从医之余填词赋诗、抚琴谱曲、抒情释怀 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示了其学识渊博、学有所成、 多才多艺的精彩人生。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四川省仁寿县人。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出生于中医世家,功底深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 《叶氏医案存真》乃叶天士家传验案,其辨证之精,用方之巧,较《临证指南医案》尤多神奇之处,可谓医案中之精华,后世医者习之范本。彭老对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他从《叶氏医案存真》的验案中于个人有所心会者选出一百案,引用《内》《难》、仲景及汉代以下诸名家之说,以及《临证指南医案》等文,融会己见,用浅显文体,加以疏注、解释,畅发其中奥义,以资后学借鉴。其中还穿插进彭老平时利用叶氏之方法及其理论治病而收效显著的典型病案,可谓相得益彰。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是对我国当代 中医学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临床用药经验整理总结的一部著作,共分十讲,分别从辨证、组方、药物、疗法等诸多方面阐述邓教授的用药特色和制方思路。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是广大在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学爱好者 之参考。
本书取材于李老临诊与应邀会诊及抢救危重疾病中具有完整记载的病案,随师学习中的笔记整理,诊余求师教诲中李老心传口授的经验笔录。这些翔实的宝贵资料,通过总结整理,分类编排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