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李可从医几十年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 本,也是 一本亲自完成的个人经验专辑。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 为称道,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
《霹雳大医(李可)》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张存悌、卓同年广泛收集了李可老中医的著述,包括未发表的手稿,本着“理法方药,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的原则,重点归纳了李可三大学术特色、九大学术观点、36首自制方、22个药对简方、10味要药心得、21种病症的临床经验、14种疑难病症诊治之思路与方法等。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 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整理学术的同时,对李可的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大医的精神世界,总结其成才之路和临证经验,对民间中医的成长具有启发作用;二是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以上是目前有关李可研究和著述中很少见到的,对于名家学术经验的总结作了有益探索。 本书不仅可以推动李可学术思想的传承,而且有助于火神派的研究和发
李仲愚(1920—2003),四川省彭州市人,著名中医临床家、针灸学家。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临证深求古训,博采新知,施术时能取各家之长,因时、因地、因人、因症而活法用之。精于方术,善用针灸,常以中医传统的汤液、针灸、角、砭、导引、按摩、薄贴、膏沫、浴熨等方法治疗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疾病,尤擅长使用绝招杵针、气功等法,内外合治、针药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及各种奇难杂证,疗效显著。多次进京给中央首长治病,多采用杵针、指针之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本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系由李仲愚老首次系统研究整理秘传十四代的独特疗法-杵针疗法而成。该疗法因其不用药物、无损痛之苦、取穴精简、手法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而广受欢迎,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书中系统介绍了杵针疗法的源
宁泽璞、蔡铁如、郑彩慧主编的《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靠前辑肾系病分册)》是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病证经验方的集成之作,收录内容均取材于国医大师亲自撰写或其传承弟子总结整理的专著、学术论文等文献,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医大师们在治疗肾系病证方面独具匠心的,临证思辨方法和遣方用药特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学爱好者参考读物和学习用书。
作者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出版过的图书销量较好,经方解读方面的文章在网络上阅读量较高,解经方的思路清晰,观点新颖。本书是作者对伤寒论经典名方的解读及作者的临床应用心得体会。适合中医基层临床医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1765年,为清代名医赵学敏所著。该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后,为捡拾《本草纲目》之遗而作,堪称其续篇。 全书共10卷,依据《本草纲目》体例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18部,收载药物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对《本草纲目》修订补充的药物161种,其余为附述的一些药物。 该书是作者广泛研读古典名著医籍、深入调查研究及切身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汇辑,是研究《本草纲目》及明代以来药物学发展的一部十分重要的参考书,自刊行以来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重视。
通法是中医数十种治疗法则中的根本大法。本书从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上及古训,下至今贤,以实用为要,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以通为主的理论、以通为主的药物、以通为主的方剂、以通为主的治法,不通为主的病证,以及通法近年来临床应用进展。本书立论新颖,内容充实,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以及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提出六经辨证的诊断标准和清晰指征,并将六经辨证细化为“十大病机”、常用方证,还列举大量笔者医案帮助读者理解这个辨证体系,并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提纲,以及经方方证的适应症衔接和互参。
胡希恕先生,毕生淡泊明志,潜心治学,专注于仲景之学,为我们揭示了经方医学的精神实质,整理总结了其理论体系,明确了研究方法路径,并竭尽全力做了先行探索和示范。 先生生前虽未能出版专著,但通过其弟子冯世纶老师数十年来孜孜不倦的发掘整理,提出、论证与明确经方医学学术内核。经方,不仅限于数百首经验效方,而更是一个独立的医药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在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伤寒论》是其代表著作之一。
本书是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肺系病证经验方的集成之作,收录内容均取材于国医大师亲自撰写或其传承弟子总结整理的专著、学术论文等文献,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医大师们在治疗肺系病证方面独具匠心的临证思辨方法和遣方用药特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学爱好者参考读物和学习用书。
最底层乡村医生,真心挚爱中医,默默践行经方,用真实、确切的疗效赢得尊重,获得赞誉,也得到快乐。所记录的卫生室一个个真实、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质朴、平实、真切,干货满满,别开生面,让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赞叹。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医的根,看到了经方复兴的希望,正如黄煌老师所说的:真正能够传承中医、传承经方的,就是这些基层医生!
本书是韩学杰、沈宁、连智华等根据沈绍功在沈氏女科经验讲授班中的数次讲稿编辑整理而成,书中分别讲述了辨证与论治的具体方法。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辨证精要,从五部分讲述了辨证的具体方法。第二章是论治精要,从六部分讲述了论治的具体方法。第三章是各科治要,从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肛肠科、肿瘤科具体讲述了治要方法。第四章是疑难病治要,具体涉及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外感病。
全书共有50讲,论述了36种小儿常见病症、疑难病症的辨证论治和方药运用,既述常挣常法,又述辨证变法,提出辨证要领。全书论证精详,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说理透彻,印证精辟,实用性强。
有人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有人想:一招鲜,吃遍天。 郭永来著的这本《杏林集叶》系一位基层中医40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医专家、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从本书学到几招地道的港病绝活。
马烈光编著的《王渭川60年妇科治疗经验》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全面总结了王老近60年妇科临床经验。全书将妇科疾病,从经、带、胎、产四门中,突出其常见病和疑难病,并把王老总结的妇科治疗六法、四项治则熔于一炉,从而结合辨证论治和随证施治的灵活方法,达到择精守约、纲举目张的目的。每一病证后,都附以验案,并根据病源、症状、辨证传变、脉象、舌苔、疗效等综合详述,以方便后学品读、借鉴。
庞大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让你无从学起;中药、方剂成千上百个,你是不是记了这个忘了那个;理论基础不扎实,疾病的诊断、治疗 是空中楼阁! 《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是一本有态度、有取舍的书:阴阳五行、藏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高效培养中医思维;精心挑选临床常用中药,不求大全;内外妇儿,只选中医治疗效果好的;再加上中医特色——经络与艾灸,简、便、廉、效,养生祛病;以上内容,均用大量图表直观呈现,速学速记;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专。 初学中医,这一本就够!
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 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 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
宋鹭冰(1905-1985),四川省三台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先生熟谙中医经典,通晓各家学说,尤对温病学有精深研究和造诣。同李重人、邓铁涛、殷品之、万友生、朱伯让、金寿山、熊寥笙、胡伯安等交往甚笃,时相切磋。在中医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知名的中医学家和温病学家。 《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是《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收载了宋鹭冰教授60多年诊治疑难杂症的宝贵经验。观其亲自诊治的百余则验案,辨证精审,识见敏卓,每能于人所不经意处着眼,而探得病本病机之所在;其治法则知常达变,于平易处有奇巧独特;立方遣药精专干练,多本伤寒、温病方或诸家成方,而能融会众长,巧于化裁,每多匠心独运,出奇制胜。其所撰写的6篇温热病专论,涉及中医温病学说的基本理论及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