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本书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840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本书是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后的一部关于如何提升精神健康的著作,根据李辛医师2015年来开设的6次 精神健康话题 课程的内容改编而成。本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一些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症等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患者与学员自身的讲述,现场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分析,从个体的生活状态、认知和能量水平等方面,帮助他们理清调理、治疗思路,回归健康的正道。此外,还重点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作者指出,父母要训练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才能与孩子在高水平上互动。在书中,作者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经历,分享很多有益心身健康的觉察练习,比如静坐与全观等,帮助我们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保持独立的观察和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第一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跟师胡希恕五年多的陈雁黎主任医师,精心整理的胡希恕先生1963年~1965年为实习生讲课所写的《伤寒》《金匮》200余首类方辨析手稿,乃由胡希恕亲撰“方解”“附注”,独具匠心之言。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是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南阳先生)著述,华岫云等辑集编次,由宋白杨校注。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全书共辑选叶氏临证验案二千五百六十九例,据病症类分为八十九门,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以总括叶氏医术之要,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卷一至卷八列内科病案,凡时症、杂病等;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幼科。书末另附叶氏常用方剂,以备检阅。 《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汇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
王三虎教授在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中,既强调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又善于权衡中西医之长,衷中参西,擅长以小柴胡汤治疗肝癌及其术后诸多问题。 1、中西合用,防治并重 王师认为,对于癌症而言,综合治疗是必由之路,防治并重是当务之急。现代医学对肝癌的治疗,诸如手术、介入、放疗、热疗等,主要着眼于肿瘤组织本身,侧重于解决已经形成的肿块,虽能解决一定问题,但由于对人体的整体情况重视不足,即使局部的肿瘤消失了,但产生肿瘤的环境并没有改变。而中医学则强调人体的整体机能,主要解决为什么产生肝癌的问题,釜底抽薪,消除产生肝癌的内环境。因此,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很好效果。另外,癌前病变的治疗也非常重要,我国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率高达90%,大约70%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
《三个月学懂中医》是中医入门系列之一,作者为了让 多的人在三个月内学懂中医,对中医理论解构重建,使其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拿来就能用。本书将 读者登堂入室,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领悟岐黄奥旨,掌握中医实用技能。本书为所有中医学子及众多中医爱好者指出了一条学懂中医的捷径。
本书收录了费伯雄存世的4部医学著作,即《医醇賸义》四卷、《医方论》4卷、《食鉴本草》1卷、《费伯雄医案》1卷。为今人研究费伯雄的学术思想,学习其临证经验,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医醇賸义》系费伯雄晚年所著,为其代表著作,初刻于公元1863年。全书共四卷。卷一列脉法、察舌要言、四家异同、重药轻投辨、同病各发、中风、中寒、暑热湿;卷二列秋燥、火、劳伤、脑漏、鼻衄、齿牙出血;卷三列咳嗽、痰饮、结胸、痎疟、黄瘅、三消;卷四列痿、痹、胀、下利、诸痛、三冲。本书内容言简意赅,立论精粹醇正,以切脉、察舌为诊法之重点,以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以治法、方药为施治的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对慢性疾病的阐述为多,辨证施治精详。在每病的编次安排上,采取先论病症,次载自拟方,后附诸家验方的格局。全书内容理论
《温病条辨》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 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本次整理选取底本版本精良,对书中条文进行注释、提要和精解,并加入重点方剂的临床运用医案,附有按语解读。本书有助于临床医生 好地学习中医温病理论,对指导临床治疗温病、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王咪咪编纂的《外科骨伤皮肤五官医案(1900-1949期刊医案类编精华)》收入1900—1949年中医期刊的外科、皮肤、五官科等医案总计250余例。 外科医案约150例,包括:①疮疡疔疽。在治疗过程中,除突出了外科清热解毒、化痰消胀、清肝散结、化痰通络等辨证施治的中医治法外,用手法助其补托、排脓,并以降药插入疮口,引脓流出,这些虽与传统中医尚未有大的改变,但在西医盛行之时,实是一件很不易之事。②诸痈瘰疬。③盲肠炎,在中医亦称为肠痈。④杨梅疮、又称之为霉毒(梅毒)、淋浊、花柳病、花柳毒,甚至有些下疳指的也是这一类疾病。 外科部分 还收集了数篇专门介绍外科方剂的文章,除有方药、主治、剂量外,均有明确的适应症及加减化裁,对临床应用有很大启示。 骨伤、皮肤疾病的案例比较少,约50例左右。其中骨科20例,这本身
艾宁著的《问中医几度秋凉(增订版)》是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 继刘力红《思考中医》之后又一部思考中医、感悟人生难得的佳作! 《问中医几度秋凉(增订版)》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有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此次修订再版,除了认真仔细校阅原书文字外,尤其新增加了15节内容。同时,对书籍进行了重新设计,力求很好地展现书稿文字的本色和气质,让读者阅读 加舒服、愉悦。
诺娜·弗兰格林著杨露晨译的《五行针灸随想录/中医临床家书系/中医师承学堂》为“五行针灸”传承人诺娜老师的博客文集。 诺娜的博客体现了她高超的治疗技艺和对五行的深刻理解。她在书中描写的人性,均来源于她的谦卑和热忱,以及与他人护持一行共情所得之感悟。诺娜从不宣称自己“一贯正确”。相反,她分享着自己的不确定和错误以及从中所得之教训,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品德。这是她迄今为止 的书,每位读者都可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从临床家视野解读“合方”,并依据自己“合方”临床应用三十年之得失,提出:“合方”远比重新组方 为直接、简捷。走合方之路是一条临床捷径,就类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一般。 本书主要分上、下篇进行讨论。上篇以“经典合方”为中心,分为桂枝汤类合方、麻黄汤类合方、柴胡汤类合方等十五章进行论述;下篇以合方与临床为主题,首先讨论了合方在内、外、妇、儿诸科中的应用,次则以“合方应用经验举隅”论述了作者合方应用三十年之心得。
该书稿总结了辽沈地区治疗消渴病著名的三位名老中医梁国卿、陈晶、于世家教授的学术经验,梁国卿,男,1904-1999年,汉族,辽宁省新民县人。主要从事内、妇、伤科诊疗,疗效显著、患者络绎不绝、誉满辽沈。 梁老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重视气和脾肾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以补脾益气为本,慢性疾病除重视培补脾肾外,还重视益气活血等,都是梁老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梁老在全国首先提出了消渴的脾虚病机,梁老依据消渴脾虚理论,以健脾益气为治法、应用汤加味治疗消渴症取得显著疗效。以此为基础开发的“降糖丸”,由辽宁中医学院制药厂生产,已上市多年,疗效显著,患者反应良好。 基于梁老独特的学术思想,现代医家陈晶教授、于世家教授传承这一理论并加以发挥,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 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阅读参考。
在中国近现代医学 ,孟河医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家,学术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影响医坛三百年,迄今未衰。 孟河医家远溯《内》《难》,思求经旨;中及张仲景、孙思邈之学,博采众长;下逮金元诸家之说乃至温病学说,唯实效是尚。熔各派学术于一炉,揽中医学之大成, 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醇正和缓”为宗,以“轻清简约”立法。突破了长期以来寒温分立的格局,建立了寒温统一的辨证体系,开创了中医学 良好的学术风气。
%26nbsp;%26nbsp;一直以来,中医都被认为在代谢综合征的论治中具有优势,但是翻阅现已出版的书籍和论文,对于代谢综合征各个组分的治疗,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往往分而治之,有只治
......
赵杰著的《经方扶阳三十年(伤寒论教程赵杰经方扶阳全集)/ 扶阳医学大会书系/中医师承学堂》作为 首本“经方扶阳”实战教程,主张经方的根本理念就是“扶阳”,经方治病的基本原理也是“扶阳”。本书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需从太阴调集能量。只有直接从太阴入手治疗,待太阴机能恢复后,太阳、少阳病才有可能不治而愈,若不愈再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张仲景反复强调过的,也是经方扶阳派立论的核心。 本书提出经方扶阳派的六经观,重新解读《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结构体系,形成融伤寒、温病乃至杂病证治为一体的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本书在“如何突破中医的疗效极限”方面,提出扶阳增效法、通阳增效法、量效增效法等多种实战方法,可供读者灵活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