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及《中药学》(第9版)的知识精华为指导,从我国中草药宝库中精选了临床常用的中草药800种,详细介绍了每种中草药的别名、药性、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文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书中为每味药都配备了精美的高清彩色照片,方便读者朋友们进行识别记忆。 本书集识药、用药于一体,所收载的中草药均容易获取,疗效确切。
本书收集整理常用中成药500余种,按药物的主要功效与用途分类编排,并介绍每种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功用主治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本书所载中成药品种多,信息量大,阐述简明,实用性强,查找方便,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自疗和保健之用,亦可作为临床医师、药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学习、应用中成药的参考书。
1.新增药酒166种,使药酒总数达1521方。 2.随着药酒品种增加,病种也作了相应增加和调整。 3.对原有药酒方,在同一病种中按年份由远到近,作了重新排序,以便读者了解其中的演变。 4.应读者要求,对药酒中常用的52种中药,作了简要介绍,收在附录中。
《嘉祐本草》是宋代掌禹锡于嘉祐二年(1057)奉诏编纂,至嘉祐四年(1059)成书。全书载药1082种,其中《开宝本草》药983种,《嘉祜本草》新增药99种,内有新补药82条,新定药17条。 本书编写体例沿《开宝本草》之旧,并收录当时诸家本草所记的新药和医家所习用的药补入书中,又将当时诸家本草所记的新内容,采掇为书中注文,从而保存了很多失传本草的资料。 原书久佚,目录也不存。辑复者参阅《本草衍义》,考订其目录,继又阅读宋及宋以前诸本草,钩沉辑复,整理出此书。 本书文献价值很高,对后世研究本草发展及古本草辑复-9整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的出版,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科学安全用药办了一件好事。它标志着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医生合理使用中成药有了权威的指导用书,既方便广大西医医生的临床用药,也有利于中医医生的学习提高,对于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在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中草药》(1971版)、《云南中草药(续集)》(1973年版)基础上,经过整理、修订而成。开本由原64开改为32开,两册合一,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医爱好者、相关专业学生日常使用,亦是家庭书。本书是云南省各地广大医务工作者、中草药科技专家辛勤努力的结晶。这部在50年前就铸就了的基础医务用书,在几十年救死扶伤的实践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本书共收录云南常见、常用中草药757种,常用医方1500余个。每种药物均配有墨线图。药物介绍按简化汉字的笔划顺序排列。医方分为预防和治疗两部分,按各类疾病编排。索引按药物功效及治疗病种分为两部分,并提供了重量换算表。
本书主要介绍了解表、清热、温里、和解、补益、泻下、理气、理血、祛湿、祛痰、安神11类共60首历代著名医家留下的经典名方,从主治证辨识、组方配伍应用、特殊用量及临床主治病种选择、药物加减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的临证开方要旨。本书的编写特色有三个方面:一是实用性强,每一首方都通过作者自己的临床用方体会和其他名家运用该方的医案,说明该方的临床使用方法、用方要点及病证选择等,对临床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二是兼顾方剂的基础知识,每首方都介绍了方剂的来源、组成、主治、功效、方解等,便于本书的学习者加深对方剂理论认识;三是深入浅出,编写中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方剂组方配伍特点和用方要旨。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紧紧围绕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的编写理念,力求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满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的需要。本教材详细介绍了中药调剂员要求掌握的*实用知识。全书分为5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中药饮片及中医基础、中成药基础、服务与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每一单元后附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书附有理论知识考试模拟试卷,供读者参考,以使读者熟悉题型、巩固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检验学习效果。本教材是中药调剂员职业技能培训用书,可供相关人员参加在职培训、岗位培训使用,也可供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颂橘草堂医鉴》一书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详述经典医案诊疗记录、医理方药分析感悟的书。作者宋祚民先生将早年侍诊孔伯华等几位先生时抄写的经典医案、方剂、日常的医理感悟,以及孔老自己行医七十余载的医案奉献出来,由弟子们整理成册,与热爱中医的通道分享。 全书共有三卷,其中“卷之一·医家小传”详述了宋老的中医生涯。 “卷之二·侍诊医案解析”记述了宋老在侍诊孔伯华先师时,抄写的病案,对各个病案的辨证分析、选方用药、药物加减化裁记录得详略得当。 “卷之三·医理医案医话”中“医理篇”总结了宋老的临床诊疗经验,包括对伤寒、温病、湿温疫症的辨证,宋老对津液、奇经八脉、儿科疾病与免疫功能的解析,以及著名的宋老临证的“调理脾胃十法”;‘“医案篇”总结了宋老业医七十余载,在内、外、妇、
作者查阅了古今大量医学书籍,历时半个世纪之多撰写中医专著名为《外用验方秘笈》,本书共收集各类病症为995种,外用药方4998条;内服药方《杂症验方秘笈》,病症为2783种,有效药方6713方;《丹方秘笈》病症572种,有效验方1301条。三本书共计各种病症4350余种,总有效验方为12012方。
全书图文并茂,共包含9个章节,第一章—— 医药经典源流长;第二章——破除障碍学经典;第三章——入品本草是良药;第四章——本草配伍非霸道;第五章——大病之主有深蕴;第六章——本草名称藏智慧;第七章——优选本草是精品;第八章——十探药性明源流;第九章——名称原有多层次。作者在对《神农本草经》5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找到了一条通向神农本草的捷径,体悟出一些道理,本书将揭示一些谜底,并将亲自拍摄精选的照片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打开《神农本草经》之门。
山药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服用历史,也是药食两用的佳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边宝林等编著的《山药专论(精)》共分8个章节,分别对山药进行了药材来源、栽培、本草记载、炮制加工、化学成分、成分分析(定性、定量)、药理活性、临床研究的全面综述,在遵循原文献的原始数据基础上,对每一研究部分重新进行功能分类,以便于科研工作者的使用。论著共查阅了古本草61部,参考了139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共撰写近20万字,是当今对中药山药研究较为全面的综述。
本书精心选取了近三百余种常见的中草药饮片,分别从别名、来源、生境分布、饮片特征、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详细介绍,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识别和使用;并精选了民间广为流传且确有疗效的单方、验方、秘方共计一千多条,为读者在现实生活的运用提供帮助。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在普及中草药科学知识、提高医疗保健、保障人民健康、保护和开发中草药资源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希望在开发利用中草药时,注意生态平衡,保护野生资源及物种。对那些疗效佳、用量大的野生中草药,应逐步引种栽培,建立种植生产基地、资源保护区,有计划轮采,使我国有限的中草药资源能永远延续下去,为人类造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学之宗”。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书虽托名黄帝所作,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跟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全面反映了中医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其中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疗模式和预防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对中医学养生康复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论述。把养生的典范分成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后世圣人和贤人四级,认为后人能够达到哪一级,主要取决于个人养生的实践程度,详尽论述了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重要意义,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 常学辉编著的《黄帝内经(超值全彩
本图鉴共收载了华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兼民间草药1060种。这些药用植物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学名顺序编排,每种药用植物均附有色彩斑斓的写真照片。与图对应的包含了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科名、识别要点、药用部位、功能主治七项信息。本图鉴版式新颖、图片清晰、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同时兼具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查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实用性和科普鉴赏的价值。 本书适合医药等专业的师生作为野外实习参考用书,也可为医药、园艺、农林、生物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提供认知和鉴别南方药草的快捷、直观指引。
张仲景(150―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作者钟相根、郑子安)全面收录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载医方,并对古今医家应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剂的医案及临床报道进行筛选整理,撷英取华,汇编而成。《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医界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临床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长学识。
广西少数民族医药文库(*辑)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包括《壮医学基础》《壮药学基础》《壮医治疗学基础》《壮医治疗学》《壮医针灸学》等5部著作,主要挖掘整理壮族医药的理论、经验、验方及独特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充实和完善壮医药理论体系及丰富技术方法,完善壮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及诊疗体系。 壮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为壮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丛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壮医药理论体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壮医药研究的空白点得到填补和完善,使已有的粗线条框架在纵向上得到深化、在横向上得到拓展。 本丛书集理论、实践与研究于一体,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保持壮医药原有的本质属性,突出壮医药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对壮医学的发展和普及起到推
《药理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共18章,从近年来药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新方法着手,着重介绍了药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磁共振波谱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化学发光技术、荧光可视化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双向电泳和飞行质谱技术、血糖钳夹技术、微透析技术、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技术、荧光偏振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圆二色谱技术、干细胞技术、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以及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动物和CYP450高表达体系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胰岛功能评价方法在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结合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药理学研究特点,较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新技术与新方法在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抗肿瘤、抗炎免疫、抗病毒等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集历代各类名方260余首,以功用主治为纲,方剂为目,每方单独成篇,下设方名、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运用、临床报道等项,条理清楚,文字通俗易懂。其中运用是本书的重点,涵盖了千百年来众多医家的临证经验与现代研究进展。其次,书中所配大量商品质的彩色饮片照片,属同类书中首次出现,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识别和正确应用中药,这是本书*的特色。
王绵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是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方剂师资进修班授课时的讲稿被视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今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全书分两部分,上篇总论讲述方剂学的形成、发展以及方剂总则。下篇分十七章讲解了现代临床常用方剂二百余首。综观之,有两个明显特色:一是重点突出,对一些重要方剂的医理阐释极为详明;二是在讲述时,王绵之先生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融入其中,方剂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对读者掌握方剂中药物的药性、配伍关系及方剂主旨等颇有裨益。 本书可供方剂学习及教学、研究者参考,对临床医生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也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