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人类和动物都要排泄。粪便产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如何消失,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却常常选择回避。在城市中,粪便被轻松地冲入下水道,等待它们的是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和200多幅插图,“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你见过方形的、五颜六色的粪便吗?除了做肥料,粪便还有哪些奇怪用途?蝴蝶、兔子、猫头鹰也食粪?粪食性昆虫如何利用粪便,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会被粪便淹没吗?……这本书是关于粪便的有趣研究,也是严谨的自然科学。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准确定位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系统考察,批判性地分析其是非得失,对其进行反思和,进而对中国的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的启示。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 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料丰富,并与学界现有研究积极对话,新见颇多。
本书基于党的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即“水十条”及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等大背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尾水型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通过对人工湿地技术发展的回顾,对尾水型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景观设计、防渗设计与施工、填料设计与施工、防堵塞设计、植物设计和湿地工程运营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介绍了九个各具特点的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 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全国第二长河,既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经济转型发展重点区域,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奇迹。2019年9月,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 战略。本研究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基础和特征出发,归纳制约因素,提出新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和若干战略路径。
本书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主持研究和编写,在系统思考 文化公园思想和体系以及梳理黄河流域文化及沿黄河九省文化遗产资源基础上,分析黄河 文化公园建设的重难点,确立黄河 文化公园的建设内容、管理体制、利用机制和保障体系。
......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严峻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要求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能单单依靠技术手段,而应该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对人们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意识的教育。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写而成的。书中主要包括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管理与责任、管理体系、法规以及实务等内容。 本书可以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与辅导用书。同时,该书对从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