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形式,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能拓宽人的心智、怡人心神。从古至今,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风骨神韵,一直被教育家、文学家、画家等所崇拜,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而本书正是秉着给读者开拓视野、增加文化修养的目的,让读者在品鉴、研习古代名家作品时,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幅作品的重要细节、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内容和精髓。学习国画时通过细致描摹教材中展现的名家名作,来掌握中国画中特有的程式、构图、章法,以及中国画中特有的皴、擦、点、染等技法。本书可以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名作,解决了很多人无法近距离观摩名画原作的难题。让古画走下“高大上”的神坛,来到绘画初学者面前,让初学者真正地、面对面地学习、观赏、临摹名家名作。本书是“经典国画原大版”系列中的一本,一共收录宋、元、
本书收录鸟类白描画三十多幅,可供广大青少年绘画艺术学习生阅读使用。
有些画你可以不买,但是不可以不读。苏宇光先生的作品既是如此。 他的工笔画,从传统入手,在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纵深积淀的精华基础上,借鉴挖掘新意,以写实的手法将中西艺术糅合在一起,毫无牵强附会的痕迹。在他的绘画中,既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油画中的光色和透视感,又可熟悉地看到中国画中诗韵深幽的美妙。无论是山水、园林、亭台訇楼,还是狮、虎、鹰等名禽猛兽,或是人物仕女,花乌鱼虫都是他画中的常客,他是个多面手画家。他的画平中见奇,常中有新,俗中存真,颇有“花木飞乌携古风,山水走兽存豪气”之感。
问云何处最花多、花前隔雾遥相见、凉风吹叶叶初干、一蓑烟雨任平生、山映斜阳天接水、世间何物比轻盈、白鸟无言定自愁、无边丝雨细如愁、天气乍凉人寂寞等。
翻开中国古代画论,值得一读的无一不是画家所写的心得和体会,是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写出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盛唐山水画家王维的《山水决》、《山水论》提出了“意在笔先”、“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的创作方法。唐韩赣画马,认为“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的“以马为师”之说。唐吴道子作画时求裴曼舞剑为“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体现了创作时隋绪的作用。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著《笔法记》、《山水节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画六要论。北宋文同画竹,提出“胸有成竹”;北宋郭熙画山水要求了解“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云林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
人物抽身而去,“物”宁静地站在原位。高茜在画中完美地表达了寂静的概念,她让我们屏住呼吸,倾听留在空气中的叹息、絮语,以至空无。她对世界的带着伤感的独语、画面暗示出的充满矛盾和悖论的情境在一个更大的色调幽暗、清冷的空间中消于虚无。所以,与其说高茜笔下凸现了带有某种冲突性的女性经验,不如说她更愿意选择一种对冲突进行化解的方式,是在以回避的姿态回应世界的“唤询”。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结论就是:局部细节构成一种对峙的张力,但整体上却又瓦解了紧张的情绪,在内心深处,也在“看”与“被看”之间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平衡感的获得既需要技巧的支撑,也需要画家有一种恰当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在这一方面,高茜表现了极好的控制能力。某些女性艺术家在处理内心体验之于现实世界的关系主题时,常常会显得过分张扬
全书共有130幅花卉线稿大图,种类繁多、造型生动、构图别致。所有案例均为纯手工绘制,更接近真实绘制需要,更专业更易临摹。除了线稿之外,在开篇,为读者准备了常见的基本笔法和绘制技法总结,将知识点化繁为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以便于读者把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