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 永禅师 ,陈、隋间著名书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他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曾书写 真草千字文 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传世 真草千字文 有墨迹本与刻本两种,刻本虽然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 ,但与墨迹本相比,锋芒等特点上要含混许多。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真书有王義之《乐毅论》《黄庭经》的意味,笔意精熟、气骨清健、圆劲古雅、柔中带刚,结构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严整中有活泼之态;草书则字字独立,丰美匀适,没有太大的收放、起伏,也没有明显的墨色变化,显得平静、安稳,结构也相对平正,疏密没有太大的夸张,用笔精熟、委婉,字的内部线条流动感强,用笔以曲、圆为主调,有章草笔意。此帖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 二王 真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
《颜真卿书法字帖大全》是一本颜体书帖合集。主要收集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重要的行、楷书名帖,为大家集中展示了颜体书法的大面貌,便于喜欢颜体的书家对颜体书法的临摹与研究。读者可以从时间发展,看到颜真卿书体的学与变,直观感受颜真卿书法的形成、发展以及艺术魅力。本书将颜真卿的字帖分为楷书与行书两个大部分,分别理出了颜真卿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碑帖,并对每一个碑帖都进行了简单扼要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明了其创作背景与基本特点,方便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本书非常适合学习与研究颜真卿书法的广大读者作为学习研究资料使用。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记述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的*范本之一,与《礼器》《史晨》并称 孔庙三碑 ,历为书家所重。《乙瑛碑》是汉隶中少有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隶意十足,臻于完美。此碑结体端庄匀实,方正凝重;点画严肃,穿插自然;用笔灵动,笔姿婉妙;风格厚重,端直朴茂。总体而言,此碑方圆兼备,平整温婉,中规中矩,貌似近俗,实乃高古超逸。初学隶书者由此碑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非常适宜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 汉隶之*可师法者 。
书法家赵子昂,在元明时期的地位,可以比肩书法史上的王羲之。在那个上下都学赵子昂的年代,赵氏行书就是一个标杆,代表着一种审美。一个人能凭一己之力,影响整个书坛,实力可想而知。此作是书家晚年精心之作,书于绢地之上,先是楷书后渐舒展为行书。有人评说此卷笔法高古,圆润峻秀,笔势流转自如,如行云流水般收转自如,为赵氏得意之作。此作通篇从*个字到*后一个字,看不到任何起伏,读不出丝毫懈怠,整体行笔就像是提前设定好的精密仪器一样,让人望尘莫及。今编者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底本为蓝本,将此帖以大八开形式放大推出,以飨读者。
本书所选秦汉简牍皆有典型意义,希望能使读者从中看到秦汉隶书、草书及楷书书体与笔画发展演进的情形。
《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五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阳县莘里村出土,出土时字画完好,一字不缺,为汉碑中少有之完好者。碑移至城内时,不慎下角碰损, 因 字右下半遂缺损。明末时大风折树压碑,自首行 商 至十九行 吏 断裂一道。出土后曾移存合阳县孔庙东门内,一九五六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 《曹全碑》存世*早拓本为 因 字不损本,然所见 因 字不损本多椎拓不够精良,想必是刚出土未清洗之故。今选用之本为王懿荣旧藏明拓未断本,李文田、张祖翼题首,为民国时古物同欣社及有正书局影印之底本。此
“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丛书是针对书学者对经典碑帖放大临摹学习的需要策划的一套书法字帖。本系列聚焦历代经典之作,本着”尽精微”的原则,大开本原色全本放大精印,纤毫毕现, 好地呈现碑帖书写细节,为读者呈现了原大碑帖不易为人察觉的精微处。同时,又以“致广大”的理路,将原作缩小而全貌呈现,以启引学书者重视对原作的整体把握。本丛书对碑帖整体呈现也作了精心编排,使读者对碑帖全貌形成丰富清晰的认知,且采用中式翻身的传统模式,给予读者古色古香的读帖临习体验。本书是“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中的一本。
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西泠印社出版社推出“善本碑帖精华·普及版”系列。该系列择优质善本,高精度扫描,无限趋近底本调色,以严苛标准、 为亲民的定价,设计了这一套可以让书者随手取用、常置案头、时时临习的字帖。 本书是“善本碑帖精华·普及版”之一。 《臧怀恪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该作品大气磅礴,遒劲壮阔,颇具特色。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重要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是颜体楷书形成的标志。其用笔以中锋为主,显得厚重有力,圆润活泼;点画精到规整,静中有动,秀媚多姿;结体端庄平正,严密饱满;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均匀相等,由于字字四角撑开,所以整体显得工整茂密。它继承和发展了唐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楷书,使唐楷的法度更趋完善和严整,对后世书法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在中国书法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得到历代书评家的激赏。
本书是翁志飞先生先对《十七帖》本身做的一个简明扼要的讲解,对草书以及《十七帖》做了细致而又深入的解析,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在讲解过程中又辅以图解,这种图解与文字的双重结合给碑帖临摹者以 好的指引和帮助。
\\\"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 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本书系赵孟頫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副使仇句号锷撰书的墓志铭。引首为赵孟頫篆书\\\"有元故奉议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副使仇府君墓碑铭\\\"二十四字。其中原书\\\"建闽海道肃政廉访\\\" 已损缺,后系他人补书。墓志铭全文近二百行,满行六字,根据\\\"元文类\\\"对照,尚有部分缺损。全卷纵三十四点八厘米,横千馀厘米,卷後有众多名人题跋,现藏于日本京都阳明文库。这件墨迹书于元延祐六年,时年书家六十六岁,当属其晚年力作。有方家评说,此书古雅秀丽,遒劲姿媚。编者将此作略加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并将引首与题跋缩印于后,令读者窥其全貌。
学习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主要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碑帖,不断提高对毛笔的控制能力、结构体势的理解能力和通篇章法的处理能力这一途径来实现。这与学习绘画艺术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通过师法造化涵养艺术的生命力颇有不同。临摹不仅是锤炼书法基本功的不二法门,也是不断提高书法水平的必由之路,终其一生都不应间断,这已为历代的成功书家所证明。
旧拓本为明末清初所拓,清末时重新装裱,保存完好。党晴梵先生在裱本正文首页上所题:“此本当系明拓,至迟亦在清初,较今多数十字。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的书法根基于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又有本人鲜明的时代风格,结构严谨,体势劲媚,可谓出古入新,自成一体。本套丛帖收录的仅是先生收藏、研究或临习过的古代碑帖的一小部分,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宗师在成就其业绩的漫长道路上所留下的艰辛与坚实的足迹,可以从字里行间领悟到为学为书的道理,学到在别处学不到的知识。对于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朋友来说,或许更是一面可资对照的明镜。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