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其 的声乐套曲,也是浪漫早期 有代表性的音乐杰作之一。 本书以引言和后语为外框,主体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即以《冬之旅》的一首歌曲(共二十四首歌曲)为标题名和研究课题对象。全书的写作,涉及广泛的音乐、历史、生平、文学、美术、哲学、科学等相关领域的话题和知识,由舒伯特的这部名曲出发,邀请读者畅游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整体世界。 作者从《引言》中关于《冬之旅》这部套曲和 舒伯特的一般性介绍开始,回顾自己结识这部作品 和进入德语艺术歌曲之门的个人经历,从全书肇始 就立下基调—这是一本 从个人角度出发、并 将自己的表演诠释体会全面卷入作品解读的“经验 之谈”。虽然只聚焦一部作品,但书中的议题极为广泛,不仅涉及流浪、疏离、异化、荒诞等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命题,也深刻探
《世界音乐史:从诞生到20世纪音乐》梳理了从远古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的音乐历史,描绘了主要的音乐流派、音乐理念、乐器的发展历程,揭露了音乐历 的重大变革,列示了 代表性的音乐家,并提供了经典曲目的聆听建议。全彩插图丰富地展现了每个时代的音乐风采,动人的音符将从书页里飘出, 你敲开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大门。
《声音的言说:通往音乐理解的崭新之路》是奥地利 指挥家尼古劳斯·哈农库特的一本关于早期音乐理解和演奏的里程碑式著作,他探讨了如何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音乐),也 新了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传统观念。哈农库特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它能够表达情感、描绘画面、讲述故事,甚至进行哲学思考。为了 好地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同时,音乐家应该像学习外语一样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并努力将作品背后的意义表达出来。他还强调,音乐表演需要音乐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才能将其魅力传达给听众。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著作, 是一部关于音乐哲学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分上下篇,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840-1949)、西洋音乐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1840-1919)、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20-1930)、“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音乐(1930-1940)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这部教材是赵家珍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奉献的又一部经典之作。本教材是基于她多年来在古琴教学所获心得基础上的硕果。其中包含了古琴的基础知识、左右手的基本演奏技法、减字谱常识,编写了三十六首练习曲、十五首著名传统琴曲以及十四首古琴改编作品,并对大型古琴作品《古舞》进行了指法修订。本教材的经典之处在于:其一,她在分别讲解了左右手演奏技法之后,还突出讲解了技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出对作品演奏的实际指导意义;其二,除了传统乐曲,本教材还收纳了古琴新编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她多年来创作改编的,体现出古琴艺术走向未来的时代需求与积极的探索精神。
本书选编了笔者撰写发表的一些论文和研究报告,按照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基本研究范畴,由六部分组成,包括: 音乐教育教育及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及课程与教学实睛研究; 音乐教育的认知与发展心理探讨; 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音乐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音乐教育及心理的研究方法; 从20多年前投入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以来,笔者的一贯想法,是为音乐教育学的知识积累,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同行,基础教育改革一线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对音乐教育感兴趣的教育界其他同行,提供一些这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方面的参考材料。出于这种想法,收入本书的内容覆盖了音乐教育学的主要范畴。就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和音乐、艺术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而言,本书可以作为教
这是日本 音乐大师坂本龙一 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幼儿园作业所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 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强烈冲击。小学时,他随波逐流的学起了钢琴与作曲, 终成了朋友中 坚持下来的人。中学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期间,他曾一度拒 学习音乐。但却正是这次“拒 ”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他从来没有想过,将音乐当成自己人生的使命,但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参与YMO乐队,取得 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获得电影配乐领域 荣誉的奥斯卡金像奖……在本书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3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
你想过吗?我们为什么喜欢音乐?动物会喜欢音乐吗?为什么音乐会一直萦绕在你的脑海里?我们为什么会随着音乐起舞?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这是DK新近出版的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音乐启蒙读物。本书为你提供了学习音乐知识和了解世界各地美妙音乐的一条不错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还能带你认识那些创作出不朽乐曲的伟大音乐家,了解音乐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动,又是如何改善我们的思维,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的。阅读本书时,请不要仅限于阅读,也要聆听书中推荐的曲目,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音乐迷。来吧,让我们一起踏上音乐之旅,聆听各个时代的音乐,从巴赫到鲍伊,学习音乐背后的科学知识吧!
莫利-佩吉先生(Morley-Pegge)在本书中讨论了圆号这种乐器,从 早期开始的猎号到螺旋形号角,过度到自然号,并比较了从那时起发展起来的法国和德国各自的传统特点,较细致地介绍了阀门乐器valvehorn在德国(1818年)和全调性乐器omnitonichorn在法国(约1815-1818年),以及他们的功能和各种机械装置等。 详细地阐述了演奏技巧的演变,从 简单的号角加入乐队到现代交响乐团所使用的圆号,包括像1349年哈顿的号角Hardoyn’scornures和准古典时期作曲家对圆号的要求等诸多有意思的细节。乐器的金属和制造生产,乐器的声音品质,“阻塞”音符,以及弱音器等问题,也在书中进行了讨论。书中还有过去的杰出演奏家的传记笔记,以及自从17世纪中期以来的部分制造者名单。除此以外,还列出了不同时期使用的乐器指法表,不同调性乐器的基本管长等普及性知识。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伟大也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练《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 的国外音乐教学法理论被引入我国,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以及柯达伊教学法等。在音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 ,探究多种音乐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及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广大音乐教师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此,本书重点探讨了音乐教学法理论与应用、音乐与音乐学科的教与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柯达伊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我国新课程音乐教学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21世纪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及发展等内容,以期对音乐教学法及其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做出合理解读。 本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论述详实,适合各大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也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教你如何把传统配器方法与当今作曲家能够使用的现代音序编写技巧与工具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这两方面内容,两位作者Pejrolo和DeRosa奉上了一本系统介绍学习经验的指南,读者能够从中学到多种配器和音序编写技巧,并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本次更新的第2版,可以让有经验的作曲家和制作人了解那些能够运用在传统音乐写作和编配风格上的音序编写技巧。本书也能帮助年轻音乐人以非常实用的方式学习传统配器法。本书将继续提供系统且可靠的学习经验,并已进行了修订,更新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本书为复旦学者赵文怡的艺术专著。“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中国音乐的历史由来远矣。自鸿蒙肇判,音乐便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为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代言,见证了一次次的日往月来。本书分六个部分,以时间为轴线,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乐器、乐人、乐事进行梳理与诠释,勾勒出古代音乐所可能呈现的繁盛样貌,给读者带来一次中国传统艺术心灵的栖息。本书十余万字,配一百六十余幅插图,作者文笔兼具生动性与深刻性,颇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80-2010)》为靠前系统的从音乐社会学角度介绍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唱法的专业著作。系统、缜密、实证、生动。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把中国流行音乐演唱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思潮、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审美观念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27-1979)》为靠前系统的从音乐社会学角度介绍近现代中国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唱法的专业著作,系统、缜密、实证、生动。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把中国流行音乐演唱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思潮、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审美观念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每个人都有不可压抑的音乐本能,每个人的音乐能力都超乎自己的想象。那么音乐是怎么出现的?人类为什么创造音乐?我们如何理解音乐,我们又为什么能够理解音乐?博闻多识的菲利普·鲍尔并不旨在通过本书给出演化学或神经科学上的解释,恰恰相反,他分析了适应性与自然选择论的局限性,认为很难把音乐的起源解释为演化的产物,而演化也不能作为音乐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但是,人类确有共通的声音处理机制,认知和阐释声音刺激、把声音组织成音乐的心智结构几乎人所共有。鲍尔也由此讨论了民族音乐学及文化相对论中的部分成见和偏见:心智的应对可以超越文化。不过,音乐仍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同于图像、影视,也甚至超越了语言。在科学未能解释尽音乐魔力之处,鲍尔游刃于乐理、音乐学和文化研究之间,但他不想发明新的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