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 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中国匠心”。
本书是关于湖南刺绣文化的原创主题文化图书,内容从作者将多年珍藏的1000多件湘绣品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展开,叙述作者如何与湘绣结缘,深入湖南桃源、湘西、郴州以及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寻访收藏湘绣,进而系统讲述湘绣的广义与狭义概念,湘绣的文化特征与审美品质,湘绣的品种、应用、题材、风格以及传承与保护,展示了湘绣独特的实用之美、艺术之美、收藏之美、文化之美。本书配以大量湘绣图片,图文相配,视觉体验舒适。在当下工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本书反映了湖南地域先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追求。
“王世襄集”之一种,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是关于如何进行木雕艺术创作的教材。本书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早期、现代、国外木雕艺术的概况;木雕创作的选材知识;木雕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圆雕、浮雕、木俑雕刻、综合材质木雕、节日礼品雕刻、根艺木雕、镂空木雕7种木雕技法;古代、明清家具、傩面具共82幅传统木雕作品欣赏;姚永德、吴筱荣、何镇海、张燕根4位国内知名木雕艺术家的57幅现代木雕作品赏析。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法,工艺流程紧密结合,书中大量引用的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木雕艺术品对读者深入了解、学习、临摹和掌握木雕艺术创作,提高技法、拓展视野、启迪灵感、勇于创新受益匪浅。 适用范围:全国各高校木雕艺术教程,广大木雕艺术爱好者,想从事专业木雕艺术创作的广大初学者的实用自学指导书。
未来已来,站在技术与思想激荡、文化与 交织的十字路口, 的设计何去何从? 本书倡导以设计的“第一现场”精神,反思设计的“人-事-物-场-境”,探索“设计五观”悟世情,注重设计的“视野广度、定位准度、组织力度、实验密度、转化向度”,建构“设计五法”铸创新。 “设计创新思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大设计观念,全面拓展创新思维,开展设计创新及跨界协同实验,以期培养兼具情怀与格局、素养与能力的未来设计 型人才。该课程是一门设计创新开局课,既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也适用于研究生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