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飞鸿堂印谱》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是汪启淑精心辑录家藏古铜印以及当时一百数十家印人篆刻而成。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本书从“小莽苍苍斋”藏品中精选百余件明清,近代人物的诗文手稿,楹联,条幅,信札及印章,铭砚,盖本等珍贵文物;读者在清赏翰墨胜迹的同进,可从生动有趣味的文章中,了解田家英收藏的故事,藏品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人中见出田家英的书生襟抱、历史关怀和风骨逸情。
本书为“文玩鉴赏丛书”之一。实际是《春游社琐谈》和《素月楼联语》两本书,前者是由张伯驹先生主编的“春游社”成员(均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批老精英,各学科享有盛誉的代表人物)关于金石、书画、历史、轶闻、风俗、游览、考证、掌故等方面的随笔文章。这些文章能使人看到高品位的中华文化。后者则是张伯驹先生编著的对联知识的著作,其特点是选博取精,言简意赅,又具的通俗性。
九龙山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十五年有余,人员前后略有变化,目前已有许多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像九龙山上升起的朝阳,他们是中国艺术事业的希望。 如今,当年感叹人到中年、人过中年的人们,都已在匆忙岁月中步入老年。他们新的感叹是:有了时间,有了空间,可惜已缺少充沛的精力了。不过这都是一批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人,生理年龄不能限制其艺术生命的倔强,努力奉献社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光和热,是他们共同的信念。 低调地生活、创作在九龙山的艺术家们,愿向艺术同行、向社会、向给以关怀和帮助的单位与朋友,汇报十多年劳作的点滴成果,以示我们对艺术的真诚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