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全图》,清光绪六至八年(1880 1882)粤东臧修堂刊,为晚清小说版画之珍品。绘画者一般认为是明初画家杜堇。《水浒全图》按小说中的人物一百零八位,一图二人,绘图五十四幅,人物描摹细致传神,线条挺劲秀畅,并点缀树石、云水、庭院,画面饱满,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完美地体现了杜堇白描人物画的风格特点。
周作人著。据一九三四年人文书店刊本影印。周作人应沈兼士之邀,于辅仁大学作了数次关于新文学问题的讲演,邓恭三做了详细记录,后经讲演者校阅,公开出版。本书共有五讲,附录二篇。*讲为文学诸问题,如什么是文学及其范围、研究对象、起源、作用等。第二讲为中国文学的变迁,追溯了明末的文学运动、公安派、竟陵派等文学主张。第三四讲为清代文学的反动。以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为主,总体概述了清代文学的面貌。第五讲为文学革命的运动。清末政治的变动给予文学革命运动很大的助力。
本书据一九一四年刊本影印,是民国时期中华师范心理学教科书,全书共四编,二十章。本书是作者根据日本大濑甚太郎所著心理学教科书并参考他书,融汇中西之学编写而成,从伦理学的定义、中西伦理学的差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善恶的本源及行为标准论、义务论、德论等方面,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在中国遭遇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礼崩乐坏、道德滑坡 的紧要关头,对重建国民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筹洋刍议 》是反映薛福成洋务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反映整个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约二万字,分《约章》《边防》《邻交》《利器》《敌情》《藩邦》《商政》《船政》《矿政》《利权》和《变法》等十四篇(其中《利权》共 4篇)。《筹洋刍议》与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陈虬的《庸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一起,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成果。
本书为民国十七年中华书局印本,全书共四篇六十四章,民瘼篇十章、贤隐篇十五章、变通篇三十七章、基础篇二章,卷首为平阳县志本传及俞樾所作叙,卷尾有附录与黄群所作跋。书中提出了广立学会、广译外文书籍、广设图书馆、鼓励著书、主张学校、议会、报馆并重以及解放妇女等建议。在本书中,他提出了造切音文字的主张, 提出 " 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 " ,主张仿效日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 。全书 抨击程朱理学,主张托古改制,是作者早期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唐文治撰,据一九三四年刊本影印。 《十三经提纲》 是唐文治为大型丛书 《十三经读本》 所作的提纲,位于《十三经读本》的首册。全书按《十三经》分为十三卷, 对《周易》 《尚书》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十三经 分卷疏通各经义理,阐明重点思想与内容,授受源流,并指点文法,指导读经,启发后学。 民国间 曾 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 ,是一部 提供给初学者的十三经入门读本 指南。
日记集,清末单士厘撰, 清光绪三十年( 1904)刊本。 是书起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二月十七日,迄四月三十日,单士厘跟随丈夫从日本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至欧俄80天旅行日记。是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记从日本东京出发,经大坂观博览会,归中国,再经日本、朝鲜而到海参崴。中卷记自海参崴至哈尔滨,再循铁路干路而至满洲里。下卷记从满洲里渡贝加尔湖,经西伯利亚之长铁道,越乌拉领,驻莫斯科而至俄都森堡。
诗文集 , 龚自闳撰, 卷首有戴锡章《序》, 后有勘误表 。包含 谥 册文、祭文、诰命文、碑文、传、论、跋、序、墓志铭、赋、图记、联等多种体裁。
本书据一九三二年刊本影印,周作人著。全书总共收录了作者在 1912年至1924年间所写的儿童文学的文章,其中主要包含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文》《儿歌之研究》《儿童的文学》《儿童的书》等,其主要讲述了童话、儿歌的发展历程,既富有研究价值,也颇有天真童趣,是 五四运动 前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论著。
晚清刘学询著,据清光绪二十五年 ( 1899)石印本影印,分上下两卷,前有《谕旨》,刘学询《自序》。1899年, 刘学询以二品衔道员身份赴日本考察,他大量考察了日本的金融、司法、军工、矿业等,是书收录了作者游历日本考查商务期间所写的日记。在其《自序》中也有说明: 今年四月,会同日本上海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往考商务,以六月一日由上海起程八月二日还抵上海,往返六十一日,谨将逐日闻见所及汇为日记,缮写正本呈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代为奏上,而以副草付之石印。
本书是作者继《中国六大文豪》之后,另一部文学著作,书名后改为《罗贯中与马致远》。全书共两编三章,卷首为本书绪论。该书详细介绍了罗贯中与马致远的生平及两人的著作和文学思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并高度评价了《三国演义》、《水浒》、《汉宫秋》、《青衫泪》,称之为是写人民群众自己的作品。 春秋以后,平民文学几乎绝迹,宋元之间复有平民文学之萌动,词曲小说属之。自清末废科举,百姓也关心国家之兴衰存亡,逐步打破官方语言,平民文学,殆将日盛 ,本书正是对历史上被忽视群体的重新关注。
罗振玉撰集。据一九一六年上虞罗氏影印本影印。全书分三卷附补遗,卷首有罗振玉《古镜图录序》,卷末附《古镜图录补遗》。卷上上启 汉之元兴,下迄明之洪武,得三十余品,其无年月者可据此参证而得其时代与其变化之迹;中卷以后则选文字刻镂精好者。 共收铜镜拓片 百余幅, 所收铜镜亦不止罗氏一家,还有徐乃昌等收藏家的收藏。
《訄书》是章炳麟的*部自选的学术论文集,初刻本共收论文五十篇,曾多次重订,影响很大。《訄书》集中体现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訄书》公开从正面批评了孔子和孔学,进而对于封建中国的 天道 观、 天命 论做出了有力的批判, 熔铸新理 、 推迹古近 ,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日本杂事诗》是 黄遵宪 任驻日本使馆参赞期问的诗作,与他的日本史专著《日本国志》相辅相成,自注部分的文字亦极富价值。原本一百五十四首,诗稿冢即在日本友人大河内辉声家茔地,立有诗碑。自从刊印流行,深得海内外人士赞誉。 l890年重又改定,上卷删二首,增八首,下卷删七首,增四十七首,共有诗二百首,是为定本。
本书据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影印,原书作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作者黎庶昌因母去世告假返乡期满后赴京待命时。全书采取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作者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其间他不仅考察了所经地区的民生实业,还对许多重点形胜的地理文化做了详细描述和考证,纠正了《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蜀輶日记》和《汉书 地理志》等古籍中的一些错误,不仅是一部文笔清新雅致的学人游记,也是一部资料翔实、考证精准的地学游记。
戏曲论著, 王国维著。据六艺书局刊本影印。后附戏曲考原、古剧脚色考、优语录、录曲余谈。 本书考证唐宋大曲的来源、现存的曲辞、名目、流变、体制以及与戏曲的关系。推溯大曲之得名和唐宋大曲之渊源、流变和演出内容等,解释大曲的音乐专用名词,如遍、序、引之类。主体部分则参阅、引用多种前人书籍资料详细考证了隶属于各宫调的诸唐宋大曲的名称、源流、演化、结构,后附宋元人流传至今的作品与存目,以略窥唐宋大曲之本。
本书据一九二一年刊本影印,梁启超著。《清代 学术 概论》运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针对当时具体的学科、学派、学者的特点作出了详细的评价。全书突破传统学术史的阐述框架,以 时代思潮 来论述清代的学术思想,其中将清代学术思想分为启蒙期、全胜期、蜕分期与衰落期, 并且以思想与人物结合方面的方式对清代学术精髓进行整体的历史考察,是一部系统研究清代学术史、思想史的入门之作。
本书为容闳晚年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书中回顾了容氏一生以 西学东渐 之志,寻 维新中国 之路,却屡遭曲折磨难的生命历程,饱含着他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忧心瞩望。作者纵横四海,遭遇众多世界大事,对祖国的忠诚却始终不渝,加之其在西学东渐与维新自强的历史进程中 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触目所在,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丰富细节,本书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