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霍光、尔朱荣、严嵩 这是几个曾经让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人,他们的存在使得原本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因之黯然失色。千百年来,有关他们的历史真相也被各种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标签和脸谱所遮蔽。 本书采用独特的*人称手法,真实细腻地再现了这九个深深地烙上中国王朝政治特色痕迹的权臣的生命历程,生动演绎他们的奋斗、崛起、人性的挣扎与幻灭。通过另类视角的解读,观照其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且深入探询古代中国政治的潜规则,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人性密码,还原历史的吊诡而善变的本来面目。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本书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
纽约人和洛杉矶人为啥互相瞧不上?欧洲难民危机其实是印证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美国很大、最有趣真人选秀节目——美国大选?人们到拉斯维加斯为什么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结婚了?能坐在海边,听音乐、赏美景、吃麻小的吃货天堂在哪?西雅图是更盛产浪漫爱情故事,还是垄断型大企业?拥有传奇人生的海明威到底是不是单腿站着写小说?为什么在中国电影里,男女主角在美国家中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和天气预报? ?
老教材走俏,民国范儿流行,穿越剧铺天盖地,热议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当下社会的哪些焦虑?我们究竟向历史要什么? 在这本《我们向历史要什么》中,学者王学泰以他读史阅世几十年的经历告诉读者,人们总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错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当历史照进现实;江湖人的梦;老问题,新意识;历史闲话,所涉及的主题比较宽泛,但反映的都是王学泰先生对当下社会的关照,比如在《最实际的快活梦》一文中,作者指出“《水浒传》是写江湖人奋斗的成功与失败的,这些江湖人像老北京的底层民众一样,其追求都是切切实实,很少有玄虚的。饥要食,寒要衣,赌博没钱了要银子,似乎与梦想不相干。”古往今来的人都是如此。 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散记相比,本
作者陈衍涛是济南柴油机厂退休工人,1996年起他开始拍摄济南的泉水。在8年多的时间里,将300多处有名和无名的泉水记录在底片上,建立了珍贵而翔实的“泉城之泉影像库”。 画册《名人与名泉的故事》讲述了济南各大名泉背后的故事:大舜掘出“舜泉”,曾巩改“瀑流泉”为“趵突泉”,刘邦一箭射出“拔箭泉”,曹操一屁股坐出“饮马泉”……华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故事,画册非常耐读。 在济南老城区南门里,有一条得街,名叫舜井街,街名源自于一处名泉。这处名泉叫舜井,在金代《名泉碑》中序列第二十九。它距今已有四千年,泉甚有名气,欧阳修,苏辙、曾巩、元好问等大文学多有赞咏。
本书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了在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中所发生和存在的60个未竟心愿与“遗憾”之事,如双亲去世人未还;希望再见贺子珍;想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绿化北京郊区;期望青藏铁路通车;念念不忘台湾岛;最终没能回韶山等等,真实地展现了生活中的毛泽东,较为详细地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领袖人物亦有难以实现的愿望和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本书行文严谨,记事准确,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人格魅力和他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以及他既是常人又不同于常人的非凡神采和高屋建瓴的伟大风范,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客观世界上,凡是人,都不可能超越现实,也不可能实现客观世界不允许实现的任何事。 本书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作用,并对党史研究和我国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部富有思辨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讲述权力在非正常状态下更迭交替的历史。 本书通过对秦帝国的灭亡、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武则天当国、大宋开国、靖难之变等一系列对于中国历史进程有决定性影响事件的解读,试图把握中国历目前的政治格局的裂变与重组过程中规律性的质素;以人性化的视角,去重新观照久已被贵族化和“博物馆化”的历史,用常识和理性取代标签和脸谱,还原人性的真实,解读历史的吊诡。
在中国历史上,盛唐是最为绚烂的一段记忆。而大明宫,则是这段记忆中最华彩的篇章。 大明宫是唐帝国的皇宫,它建于公元六六三年,毁灭于公元八八五年,存世二二二年。在超过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唐数十位皇帝在大明宫发号施令,统治整个帝国。赫赫有名的唐太宗、一代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等,都在大明宫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不仅如此,像李白、杨贵妃这样家喻户晓的“唐人”,他们的人生也与大明宫息息相关。 大明宫不仅是大唐的权力中心,更是文化中心。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舞台”,上演过一幕幕色彩缤纷的大戏,或豪迈、或悲壮、或清雅、或伤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调,大明宫中的故事都非常精彩。 《千宫之宫——大明宫的真相与传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精美的图片,为你讲述鲜为人知的大
本书聚焦“长安——丝绸之路”这一宏大背景,对长安以及附着其上的从汉至唐连绵近千年的丝绸之路做了空间地理意义的叙述。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为“丝绸之路的秘密”,讲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通绝兴衰;“长安城与丝绸之路”,讲汉唐两代长安城以其地标建筑与丝绸之路缔结的具体联系;“在长安总会找到信仰”,讲长安城因丝绸之路而烙印下的宗教痕迹;“长安的幻境”,讲长安的异域风情与文化特色。行文辞丰言简,语言古朴庄重,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兼备学理气质与人文情怀。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却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33岁考上北大做“老学生”开始,这种感觉就时时追随着作者。用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说:“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 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
本书集合了民国时期著名学人的生活轶事、智慧语言等如陈寅恪、林语堂、胡适、黄侃、闻一多等,以《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排:全书分爱国、诚信、仁爱、刚直、慷慨、坚毅修身等21个篇章,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使现今的读者得以一睹大师风采。
《问学录》着眼于学术名家的求学、治学往事,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他们的治学之路,做一个通俗版本的呈现,也可以从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看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