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东晋门阀政治(百岁诞辰纪念版)》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东晋门阀政治(百岁诞辰纪念版)》自初版以来,广受好评,于1993年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本版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而推出,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外,主体内容一仍其旧,以存原貌。
玄武门之变 是中国史上极为血腥残酷的一场宫廷政变。玄武门前,李世民布局精密,执行果断,一箭射穿兄长咽喉。在中国古代,用暴力夺取政权的事件,史不绝书。然而,在暴力夺权者中,毕竟很少有人能取得李世民后来那样辉煌的成绩。 贞观之治 自古为史家津津乐道。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善于纳谏、励精图治,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文明的政治环境与和谐的君臣关系,奠定了唐朝三百年制度基业,还成为此后千年中国的明主典范。 贞观时代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太宗的英明。但仅 英明 两字,不足以解答太宗能创造如此辉煌业绩的全部原因,更不能解释玄武门前的血腥杀戮。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李世民究竟经历了什么?本书立足史料,探掘文本深处的历史隐微,探讨无法明言的人物动机,解答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为什么是这位帝王,取得了如此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原始的欧洲被中国带入了 天下文明 之中,由此获得了文字、航海、科技、经济、制度、民主、哲学和历史 复制中国历史造出 世界历史 (古典历史与古老文明)。西方依靠被中国技术提升起来的 海洋地缘 ,应和 天时地利 ,袭取 文明中心 ,并以牺牲异域及自然而 创造奇迹 。其间,中国遭罹致命忧患,幸而凤凰涅槃,和平崛起。欧美及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 阴阳运动 过程中暂时而危险的 阳亢 。当代中国还能复兴文化与 天下和谐 吗?
秦朝末年,作为反秦起义军的两股重要力量,刘邦和项羽不约而同地登上了历史舞台,经过数年的较量,刘邦在众多文臣武将的帮助下,终于赢得了胜利。 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楚汉相争中的各个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大批古代治国能人纷纷登台,项羽和刘邦自不必说,韩信、张良、萧何等人物都由此而名垂千古。以史为鉴,将历史照进现实。我们通过本书可以轻松地抓住历史的主要脉络,愉悦地体验历史故事,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过好当下的生活。
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所著《中国历代党争史》是一部解读中国古代历史上党争的史实、动因等的专著。《中国历代党争史》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朋党现象。此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载了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书中历数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三千年的党争经过,分章节介绍了这些朝代的重大事件、兴衰荣辱、风雨沧桑,记述了诸多因时制变、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精彩人物。通过对历朝历代发生的重要的党争,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两晋南北朝门第之见及方舆之见、唐代牛李党争、北宋新旧党争、明代东林党祸以及清末帝后党争等历史事件的追述和剖析,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各个王朝的盛衰规律,惊心动魄地展示了制度压抑下人性的挣扎和扭曲。
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侵朝战争,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朝鲜一个月便丢失汉城、开城、平壤三都,战火烧到朝鲜和明朝的边界。万历皇帝派大将李如松出师援助朝鲜。一场历时七年的大规模东亚战争,经过一系列明面厮杀与暗里角逐,以日本全面撤出朝鲜宣告结束。 这一场16世纪末大明王朝、李氏朝鲜与日本丰臣政权的三国大战,对中、日、朝三国历史的走向和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合了东亚各国军事政治力量,影响此后300年东亚的和平进程。 本书综合运用中、日、朝三国史料,讲述了战争中发生的战斗、对峙、谈判以及各方盘算。本书图文并茂,结合近200幅资料图、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武备复原图等,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学技术、自然条件等方面,真实地
本书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川北通江县基层新政权建设、基层干部培养的历史展开。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分六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通江县的县情与干部基础、南下干部接管、干部培养与教育等进行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新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全书通过勾勒这一历史过程,深刻阐发了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的深刻道理,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笃定信仰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加深对于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论断的认识和理解。
很长一段时间,古希腊文明就像雅典娜全副武装从宙斯的头颅中横空出世那样,充满诗意般的壮丽与神秘。但随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遗迹的面世,这古老的西方文化之源才真正变得有迹可循。本书以丰富的考古发现、古典文献、建筑以及各种文物真迹、复原图、地图、画作、雕塑,还原了从青铜时代到古风时期的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线索。重点讲述了特洛伊古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神话谱系、希腊城邦两大霸主 雅典和斯巴达等内容。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索
李菁历时多年,对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战争、民国风云人物等的当事人或他们的亲属、朋友、同事、学生等进行口述实录,或挖掘与爬梳湮没的资料 鲜活地呈现当年的人和事,生动地还原历史细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无论是谁的人生,终如在沙盘上充分演绎后,一切归于沉寂!所写人和事都是读者相对熟悉的:1937年的淞沪会战、1941年的远征军、1948的国共沈阳战役等;溥仪、张学良、汪精卫、曾仲鸣、陶希圣、李鸿、刘文辉、于右任等在民国及后来时代的命运沉浮;还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族长"及其家族后来的变迁 全书叙述平实深情,文字精彩生动,非常值得一读 。
本书作者从汉语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构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价值等几个侧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当下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与微妙变化,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各种称谓和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学理性考察,遂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本书立足史料与宋人传记、文集,以六个各自独立的章节分别叙述了寇凖浮沉、庆历群像、苏轼与章惇的恩怨、张浚成败、陆游之谜、朱熹善恶六个故事。在拨开重重迷雾,探寻和重现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写尽了大宋时代风云人物的命运荣辱。这是非同一般的宋史解读,是酣畅淋漓的六幕时代画卷,两宋的典章故事、朝野逸闻、职官制度、政治文化等都在书中有所呈现。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草创《史记》未就,受李陵案株连,于是命运产生了坎坷。由于作者经历坎坷,以及该书在写作与流传中产生了一些疑难;由于文献缺失,一些基本史实不明,难以稽考;由是,书与人均运交华盖,疑案由是而起。《史记》成书,在两汉时受到压制,差不多是一部禁书。魏晋以后,《史记》脱颖而出,司马迁和《史记》地位的尊显,使一些隐而不宣的事受到重视,于是疑案一个一个浮出水面,受到人们关注 史学界对《史记》疑案的研讨,历来均是作个案研究。历史学家张大可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兰州大学任教,开设《史记》专修课,从1982年至今,积淀40余年,发表相关论文14篇,涉及了《史记》的全部疑案。
本书是一部以历史学、社会学视角综合观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风云变幻的史学佳作。 作者以正史史料为基础,借鉴陈寅恪、吕思勉、陈垣、蒙思明、福原启郎、田余庆等史家的观点,从多重视角出发,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权力分配与变迁的真实剖面图,层层还原这个时代和时代英雄的本来面目,既纠正演义体的历史谬误,又辨明读者关心的基本问题,还通过人物和事实,给读者提供为人、处世、用人、做事的智慧和韬略,以启发读者思索历史的奥义。 作者提出,三国不仅是英雄辈出、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时代,更是承前启后的时代,整个社会发生了结构型巨变,其中游侠、豪族与名士从民间力量发展成瓦解两汉帝国秩序、重构新的社会秩序的主导力量,并为后世中央集权官僚政治铺平了道路。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三国争霸,其实质是对中国历史影响至深的社会
本書乃清代著名學者、《說文通訓定聲》作者朱駿聲之孫朱師轍在與其父朱孔彰相繼任清史館編修,撰修史書之余,依託豐贍詳實的原檔、史料、親歷述聞等資料,對民國時期政府倡修《清史稿》的全部過程進行梳理,並以起例發凡、史料搜集、史例商榷、撰者變動等各個項目分別編匯相關文獻的資料合集,具有寶貴的文獻和借鑒價值。全書共分十八卷,後十二卷 叢錄 部分還保存了吳廷燮、梁啟超、于式枚、繆荃孫等人對於《清史稿》編纂的建議和探討,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史料價值。本書據三聯書店1957年4月初版本,改正若干誤字,標點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