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嘉庆继位开始,清帝国的财政连年亏空,官僚日益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自此,帝制的荣光渐趋暗淡,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军陈兵珠江口,中国开始了积贫积弱的近代历史。 但是,近代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已潜伏于清帝国的统治之中。自定鼎中原,到覆灭南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治理,清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基础,终于将帝制推向巅峰,却未料世界形势已悄然巨变。清帝国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从 康雍乾盛世 到 嘉道中衰 ,清帝国的盛世基于哪些治理之道,又为何骤然而衰?在近代的前夜,清帝国为何落后于西方?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等角度,审视帝制时代最后的巅峰,带我们重新走过这段转折之路。
本书是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杜风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 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 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全书分为四辑。 第一辑 从 联明抗清 到 南明史 ,从细致入微的考证与逻辑严谨的思辨入手,分析了南明、农民军、清廷三家政权之间的鼎立态势、纠缠关系,及此消彼长的形势变化,也分析了包括缙绅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 第二辑 西南 国主 政权 ,主要着眼于顺治四年占领云南的大西农民军的活动与制度,分析其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辑 李自成及其余部 ,驳斥了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的传说,辨析了李自成余部所谓 后明韩主 及 定武政权 的子虚乌有。同时以精彩的考证分析,指出被误认为李自成的 奉天
本书利用大量徽州文书,深入探讨了以徽州为代表的明代乡村纠纷及秩序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实态,解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宗族结合的展开及徽州特有的佃仆制等问题,复原了当时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秩序形成状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明清史学者的研究力作。日本 学术杂志《史学杂志》《东洋学报》《社会经济史研究》均有书评,在我国明清史学界也有广泛影响。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 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 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全书分为四辑。 第一辑 从 联明抗清 到 南明史 ,从细致入微的考证与逻辑严谨的思辨入手,分析了南明、农民军、清廷三家政权之间的鼎立态势、纠缠关系,及此消彼长的形势变化,也分析了包括缙绅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 第二辑 西南 国主 政权 ,主要着眼于顺治四年占领云南的大西农民军的活动与制度,分析其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辑 李自成及其余部 ,驳斥了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的传说,辨析了李自成余部所谓 后明韩主 及 定武政权 的子虚乌有。同时以精彩的考证分析,指出被误认为李自成的 奉天
清代宫廷施行严格的“内外隔离”制度,使清代内廷生活相较于前代显得 加封闭和神秘,呈现出一部“无情”的宫史。近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宫廷档案的次第开放,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和全面考察清代宫廷女性和宫闱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本书力图在较为全面地梳理清宫档案史料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宫廷女性群体进行研究,范围既包括当朝皇帝的后妃,也包括作为前朝后妃的太后、太妃嫔群体,既关注后妃、公主等皇室女性,也关注宫女、乳保和各类嬷嬷、妈妈等宫廷中的女性仆从群体。以求呈现不同类型的宫廷女性的地位和群体特征、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她们在宫廷中的上下和内外流动,揭示清代宫廷的运作机制和权力结构,以及皇权、制度和性别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体而言,清代的“宫壶肃清”,是皇帝通过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控
......
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溃千里。翻开本书,看懂李自成为什么败,败得还那么快!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此时他已奋战十六年;同年四月,李自成败于山海关,清军入关;次年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广九宫山,距离明朝灭亡仅四百天。 舆论失势:大顺军在追赃过程中刑拷相加,缙绅颜面扫地。而清军为了在汉地站稳脚跟大肆笼络汉族官绅地主,这些人曾饱受农民军打击,无不喜迎清军。 战略失误:在大顺军心中明清之战是前朝之事,自己未同清方交恶, 可以相安无事,以为吴三桂投降后东北问题就已解决,清军则被无视。 用人失策:大顺军缺少一批能放眼天下、统筹全局的战略人才。清廷却在入关前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这样一批“引路人”。
本书以郭嵩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串联起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晚清军政重要人物;通过描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不同人物的抉择与命运,反映内外矛盾交织的晚清政局。
内容简介 世袭贵族在明代历史研究中基本上被忽略了,或仅仅是其他一些更令人关注的研究对象故事里的脚注。《藩屏》一改旧例,将明朝的贵族(包括被历史遗忘的宗室女性艺术家)作为主角,以王国的艺术生产为中心,讲述王国的历史与地理。这本独具一格的专著,有可能会修正人们对明代艺术的理解。
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宫廷文献、档案,在充分吸收已有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皇宫中流传的节令习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皇宫过大年”,带您穿越600年的时空,去紫禁城里过大年、品美食、聊养生、享玩乐,感受充满烟火气的帝王节日生活;下篇是“帝王与节令”,带您在24个不同的节气里,走进帝王后宫,划龙舟、吃粽子、赏明月、看大戏,体验节令鲜明的帝王日常生活。
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的合二为一造就了庞大的多民族 ——中国。哺育了汉文化与汉人的两河流域——“**”是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的?14世纪后半叶元朝的北徙与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纪初清朝的盛极而衰,亚洲激荡的450年尽在冈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润著的这本《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之中。 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的合二为一造就了庞大的多民族 ——中国。哺育了汉文化与汉人的两河流域——“ **”是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的?14世纪后半叶元朝的北徙与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纪初清朝的盛极而衰,亚洲激
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以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服饰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研究我国现代服饰文化的平台。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绝美的服饰艺术。但同时,女性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本书是“有学”系列之一,是陈生玺教授《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的修订再版,全书为数篇有关明清易代之际的相关论文结集而成,主要讨论了明末对后金战争、清兵入关、吴三桂投降、陈圆圆史实、毛文龙被杀以及清初剃发令等历史专题,驳斥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史实错误,为明末清初历史研究专题典范之作。作者将微观的缜密考证和宏观的全局把握相结合,立体地再现了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 迭图景,足资相关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书后还附录有对郑天挺学术思想的记述,也是作者学术历程的根源所在。
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代,刚从天朝大梦沉睡中觉醒的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西方。外国人在晚清官场任职成为一个奇特现象,活跃于晚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洋大人也应运而生。《晚清官场的洋大人》分为外交篇、改革篇两部,分别讲述了赫德、日意格、丁韪良等外国人在参与中英滇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庚子议和等晚清重大外交事件和推动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局、创新海关体制等洋务运动中的作为。 外交篇以“借师助剿”登场,以晚清外交为背景,展现列强与洋大人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立场和行为以及清廷被动开展外交后,赫德、德璀琳等洋大人在外交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调停活动;改革篇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改革运动为主线,展现了洋大人们所参与的改革事件。 全书采用海内外*手史料,视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