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肇始,律师登上历史舞台,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自身的职业伦理,维护人权,推动社会进步。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源溯始,以上海本土律师及律师组织为观察对象,讲述民初律师行业的发端;中编着重展示民国律师的风采,既有刘崇佑、阮性存、张耀曾等人办理社会重大案件的经过,也有曹汝霖、包天笑、吴凯声等律师执业者的亲笔记录和口述;下编则通过手资料呈现典型司法案例,如陈独秀案、“七君子”案,直击历史现场。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司马懿却颇受诟病,皆因今人对他的看法多出自演义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而正史中有关司马懿的作用,也仅有 “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句。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西晋的实际奠基者,是继曹操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以军功登龙的枭雄,可以说是三国的大赢家,也是史上被严重低估和曲解的谋士、政治家之一。 作者秦涛从人性角度切入,以三国真实的诡谲政局为背景,梳理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三国权臣谋士在不见硝烟却攻城略地的时局政变中,如何混迹朝堂、如何谋身立世、如何攻心角逐……透过司马懿,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的独特生存哲学,透视我们个人的生活状态,感悟圆融通脱的。
本书的目的,在于使高等学校历史系的学生和有志于史学的青年,在自己能初步阅读古代史籍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是重要书籍,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参考,哪些仅备检阅;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站在什么立场说话的,什么时候印行的,它里面记载些什么重要史料,它是用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和见解对不对,这些书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们对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
吴德(1913—1995)河北省丰润县人,学生时代就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1932年参加中华民族反帝大同盟,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7年,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历任全总华北办事处驻唐山市工会特派员,唐山市工联党团书记,华北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北平市委副书记、职工部部长,华北铁路工委书记。他曾代表河北省委参与领导唐山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市总同盟罢工,在我国工人运动中有较大影响。1937年4月,赴延安参加了苏区党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冀热察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冀东分委书记,代表河北省委参与组织冀东武装起义,直接领导发动开滦煤矿工人起义,为建立、壮大冀东抗日联军,坚持和发展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任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5
从器物想象追索上古中国的样貌、沿经典文本上溯精神源头的气象。作者在考古发掘的“重新发现”中,对上古中国进行了“重新发现”。本书是李零先生关于上古思想史与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多为首次结集出版。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历任排、连、营、团、旅、师、军长,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进入解放区,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中共八大代表,*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市委。他由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由国民党高级将领转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官,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析的道踣。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回忆赵寿山/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为赵寿山将军亲朋故旧回忆文章的集纳。
姜椿芳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化界的前辈,王式斌、陈惠丰主编的《文化灵苗播种人(回忆姜椿芳)》收录了姜椿芳先的朋友、学生、家人数十人的回忆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姜椿芳先生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责任和良知。他历经磨难而又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养宏富而又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而又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至今受人敬仰,为人缅怀。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姜椿芳同志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国民党1927年逐步取得全国政权后,为强化其法西斯反动统治和树立蒋介石的独裁威望。在全国各地都举办过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其中以江西庐山训练团、四川峨眉训练团最为著名,训练团的成员是来自各派系军队的高级军官,地方荐任以上的官员,大学,中学校长,讲授三民主义的官方课程。宣扬“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主张,目的是向参训人员灌输国民党可以救中国。蒋介石是当然领袖的思想观点,为巩固其反动统治奠定政治思想基础。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大批培养基层军事干部投入战场,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军事干部训练团。又称“国民党军事干部战时训练团”。下面分为战干一团、战干二团等等,吸收大批流亡和失去家园的学生加入,毕业后担任国民党军的基层军政主官,训练团授课以军事为主,讲授国际形势,抗战前途。游击战术,
新唐书艺文志「乐类」著录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崔令钦自序云:「开元中,余为左金吾仓曹,武官十三二是坊中人。每请禄俸,每加访问,尽焉余说之。」他是很熟悉唐教坊中的人与事。天宝末,安史乱起,他与当时许多士人一样,避地江南,到达润州(今江苏镇江),「今中原有事,漂寓江表,追思旧游,不可复得,粗有所识,即复疏之,作教坊记」。可见,教坊记记事真切可信,与一般仅靠传闻的记载迥然不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一部重要言论集,包括为君之道、政体、任贤、纳谏、文教、务农、刑法、征战、安边以及太子诸王教戒、处理政务的态度和做法,直至如何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深受唐、宋以来有作为的帝王的重视。
本书记载关于周、秦、汉隋、唐五朝都城丰、镐、咸阳、长安的专著,其内容除一般地方志所记述的沿革、山川、宫室、坊里及传说外,作者又对其记述内容作了进一步考证解说,对史料的可信与否作出考证,且以地理考证见称,尤为可贵的是大体保存了吕大防和阁本《长安图》的原貌,为历来研究长安地理者所重视。是书的点校以明吴刻本为底本,按以明李经刻本及有关史料,校语加于文中,便于阅读。书后附有据本条目编的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读者对象:历史、地理教学、研究及爱好者。
权力对历史给定的解释是粗线条的、单色调的,但我们都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口述史以更细致、更丰富的内容瞻望社会名流、关注平民百姓,还原历史的真实写照。本书中,知名学者邢小群采访了昔日望族建德周家的后人周启博、教育家黄炎培的孙女黄且圆、前国务院总理纪登奎之子纪坡民等人,重新记录那些被尘封的家国往事。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和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厦门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在学子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也是陈嘉庚创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所侨办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厦门大学就开始了南方之强的求索之旅。本书追溯了厦门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展现了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精神;叙述了厦门大学名家大师教书:育人、研究的故事;对厦门大学的校名、校训、校歌、校徽、钟声等文化符号进行了解读,井展示了厦门,大学独特的环境文化和“侨台特海”的定位;总结了厦门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提出应以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建设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