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清初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华夷变态》进行综合研究的初步尝试。《唐船风说——文献与历史 华夷变态 初探》从相关学术史出发,对《华夷变态》存录的1644—1728年间2300多件“风说书”进行细致的文献学梳理,试图还原林春胜、林信茑参与幕府海外情报解析工作和辑录“风说书”的过程,考察了“唐通事”的制度化过程、“风说书”与“唐船”的关系、“风说书”内容结构演变及制作方式等;运用统计学方法,获得了有关“风说书”及“唐船”的数量、出发港、构成、船客身份等问题的一些基本数据;并尝试就《华夷变态》所反映时代的特征性历史问题,如欧洲商船的活动、郑成功一族、日本乞师、三藩之乱以及当时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赴日商船的活动情况进行初步的梳理。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尢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
我国历史书籍起源虽早,但正式成为史学,还是从《史记》开始的。因为《史记》具备了史书内容的各种体例,给后人准备了许多条件。后世许多历史书籍,很少能出其范围,大半是模仿它,不过有些是 具体而微 ,有些是 得其一体 而已。本书作者在写第三章时,特别就《史记》一书总的精神方面和处理问题、组织材料方面,举出其各种特点,促使读者注意,以便了解其他史籍时,有线索可寻。然后归纳到第十一章,说明刘知几、章学诚对各种旧史得失利弊的看法,这差不多成了古代史籍的小结。所以第三章和第十一章,是全书的重点。此外又补写了有关实录、学术史、史辨、史论、史考等方面重要书籍的简介共五章,于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重要部分,也约略地举列在这里了。
《通鉴选》是史学大家瞿蜕园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也是《资治通鉴》的选注本。它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对《资治通鉴》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读者了解这部史学巨著大有帮助。2.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于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汉、唐为多,这就使读者对各时期历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内容方面,所选各篇大都侧重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完整叙述,也有若干篇对社会背景与政策制度说明较多。3.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4.注释是选注者用力 勤之处,也是本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史记、汉书和史汉比较三个部分,着重对前人的《史记》、《汉书》研究评论进行汇总,对两书叙事特色也略有论及。比较研究是具有现代理论视野的研究领域。本书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本关于史汉比较研究的著作,因而具有承前启后的功用。
本书从组织政治学视角对中国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权力运行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权力的非制度化竞取与权力结构的失衡是《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的主线。学术性和教育性是大学的最基本属性,当一所大学不能体现其最基本属性时,从其权力运行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所作的努力正在于此。
《中国史学名著选》是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编选的。目的在通过选本训练学生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能力,并略知我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的各种体裁和基本内容。 本书先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六种选本,分册印行。体例不要求一致。或按年代先后,或按原著卷帙次第,或按问题性质分类,编次成书。 选本重点选录名著的代表作品,包括它所反映的这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文化思想的流派和民族关系等内容,以及著者的历史观点。 选本作了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尽量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
《左传》、《战国策》都是记录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不但记载了春秋时的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前代史实,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一部非常的文学著作。它长于描写战争,又善于写人物,重视记录人物辞令。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以及他们的游说之辞,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编写,共三十三卷。它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情状,将战国时代两百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司马懿却颇受诟病,皆因今人对他的看法多出自演义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而正史中有关司马懿的作用,也仅有 “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句。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西晋的实际奠基者,是继曹操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以军功登龙的枭雄,可以说是三国的大赢家,也是史上被严重低估和曲解的谋士、政治家之一。 作者秦涛从人性角度切入,以三国真实的诡谲政局为背景,梳理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三国权臣谋士在不见硝烟却攻城略地的时局政变中,如何混迹朝堂、如何谋身立世、如何攻心角逐……透过司马懿,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的独特生存哲学,透视我们个人的生活状态,感悟圆融通脱的。
《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下册,主要记述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杰出人物、著名侨办学校(含侨建助)和奖教学基金会三个部分。 在《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一书中,要把这众多的杰出人物都载入史册,显然有困难,也不现实。所以我们对人物入史提出了几点基本要求,符合要求的,所送的资料比较丰富的,特别是捐资办学事迹感人的,我们都将他们收录入史。我们原则上以因捐资办学而获得省政府立碑(累计捐资1000万元以上,其中捐资办学达600万元以上)表彰的福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同为主,和虽捐资未达1000万元但事迹特别感人、影响大的海外乡亲。《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史》下册,共记载80人,有的海外乡亲,虽然事迹符合入史要求,但没有报送材料,只能深表遗憾。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尢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
本书涵盖了韩先生讲座十二讲的内容,包括秦始皇、李斯、项羽、高祖、吕后、韩信、张良、周亚夫、文、景两皇后、汉武帝及司马迁与《史记》;选取人物主要集中在秦汉部分。在编排时充分保持了讲座原汁原味的特点;另外在此基础上,于每一讲讲稿之后附上了历代对所讲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的评价与相关诗歌,以助读者深入理解讲稿内容。与其他《史记》讲解本不同的是,这本书重在“新读”二字。韩先生讲解之“新”体现在:首先是秉承《史记》纪传体的优势,从历史人物的命运切入,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历史。从中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次讲述诸多历史人物不脱离司马迁的立场、态度与感情而讲,使人们看到在各个人物背后有一个有着鲜活传奇人生的司马迁。讲解虽同样以历史人物为主,却不喧宾夺主。尊重《史
《帝王略论》是一部记帝王之事略、论帝王之贤愚的著作,其价值不在于“略”而在于“论”。它是我国史学史上较早的系统评论历代帝王的专书。以问答形式评述了上自周文王下至隋炀帝历代帝王的性格、品德、学识和贤愚得失,甚具卓识,可以说是目前所见中国较早的一部“君主论”。
老照片,第五十六辑。本辑内容包括:徐宗懋一代报人余纪忠先生;刘鹤守熊斌其人;蔡登山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林冠珍莫理循的家事;邢小群我的父亲;于大水我的爷爷和奶奶;史际平不尽的思念;张建美母亲的百年人生;高 信桂芳;樊建川一张照片与背面的题识;第四野战军颁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韩国庆);等。
《文史》创刊于1962年,是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到现在已出版46辑。《文史》专门刊载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文学、语言、科技等的高水平学术文章,以“崇尚实学,去绝浮肖”为自己的辨刊宗旨。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的书,故名。《尚书》就是中国上古历史文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有些篇目像《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有28篇,就是《今文尚书》。我们这部书所说的“今文全本”就是指此而言。 另外还有《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种,前者传说是汉武帝时期在孔子家宅的墙壁中发现的,后者为东晋梅颐(一作枚颐)所献。《十三经注疏》版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中国政协文史馆编的《文史资料选辑(靠前69辑)》设“特稿”“口述”“人物”“纪事”等栏目,收录了《我的播音生涯》《父亲浩然与叶圣陶》《有名法学家马克昌的很后348天》《中国宗教界祈祷世界和平活动的台前幕后》《我所经历的“水旱蝗汤”》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