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 直读 ,读者可以 不求甚解 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为了让读者一览古人的《史记》阅读心得,丰富阅读的层次和感受,陈书良教授遍览浩瀚古籍,从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著《读书录》、清末著名学者李景星所著《史记评议》中精选评语,附于每篇篇末。曾国藩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 读书不二 是其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时至今日已很难看到。其评议大至篇章的命题
《其人如天》是薛仁明讲述《史记》历史人物的一部力作。作者围绕汉代历史中的核心人物,如刘邦、项羽、韩信、张良、萧何、曹参、陈平、樊哙等进行铺叙,或以关于上述人物的历史趣事与典故为引子展开讲述,如 韩信之死 、 其人如天 (范蠡)、 项羽杀人 、 萧规曹随 ,或从对他们的性格剖析来解读,如 陈平厉害在哪? 、 绰绰然,有余地 (张良)、 为君难,为臣不易 (刘邦与萧何)等。通过对《史记》的悉心研读,作者将其中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勾连讲述,将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个体及围绕他们发生的趣事逸闻描摹出来,讲述故事却不止于故事,作者透过故事及思考后的各种历史关联,将历史的曙光反照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给处在当代史中的我们或以慰藉或以指引。该书援引各种史料典籍,以通俗浅显的思维方式及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将深奥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记汇纂》亦称《同菴史汇》,是清人蒋善选录的,按主题分为 治原 、 正学 、 将略 等十类,因类系事,是各种《史记》选本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史记汇纂》的选录受到晚明文学风气的影响,明清之际的《史记》评点处于持续的热潮之中,而《史记》评点往往与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文化领导权或者 风雅权 之争等因素密切关联。突出警句隽语,是蒋善在选录《史记》的《礼书》、《乐书》等篇目中的特点。蒋善择取钟惺、邓以赞、陈仁锡、杨慎、茅坤、唐顺之、李贽、王慎中、凌登第、舒雅、李贽至十多家评语。辑录各家评点所体现的文章观念,也是高度一致的。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
吴晗先生编写的这部《中国历史常识》,从北京猿人一直写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典章制度、文史常识、文物古迹、艺术创造。本书内容扼要,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新篇章。每一章都以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主题,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宽容与不宽容。揭示了在宗教发展中因偏执、*信念而带来的一幕幕悲剧,也记下了许多为宽容事业做出努力的英雄:伊拉斯谟、拉伯雷、塞维图斯、蒙田、斯宾诺莎、伏尔泰等。他们有的牺牲了自己性命,有的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秉承怀疑的精神,对禁锢的思想做出了反抗。
本书分为五部分, 内容包括: 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国师文范、校订后记。
放笔描写了战国纵横捭阖之世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它倡导人的自觉主体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礼教思想,虽然并非严谨的史学著作,有着不合史实之处,但《战国策》标志了先秦史传文学的新高峰。也正是缘由于它这种拥具文学与历史二重性质的亦真亦幻特色,故之对后代的历史叙事学和古代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长足的重大影响。
......
本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