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
班布日所著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辽远而神秘的中国西部,200年尘封着一个血腥的故事。当清军的马蹄声惊醒了准噶尔大地那些飘荡的幽灵,一场人间悲剧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大小和卓包藏祸心的投顺与背叛,乾隆皇帝一波三折的怀柔与征讨,古老的家族、古老的宗教、古老的恩怨,在天山南北的血火交迸中熔铸成一首凄婉的木卡姆悲歌。库车城头幼童绝望的尖叫,叶尔羌河畔母亲愤怒的控诉,正义点燃伊犁将军的热泪,行军万马的困守与进击,皆成为壮怀激烈的篇章……如烟往事,花开花落,承受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现在,通过新疆最后一个王公达吾提·买合苏提先生的娓娓口述,历史终于轻轻地掀开一角,那些陈迹斑斑的爱恨情仇,带着岁月的沧桑,正在向我们蹒跚走来……
《契丹建国》讲述契丹族将不同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社会制度下的众多民族统一于一种政权之下的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建国伊始,契丹政坛皇族、后族、汉族三大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
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
《云南风物志》为《中国风物志》丛书的一种。它以清新之笔,叙滇云湖山之胜,写风土人情之美。对云南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奇花异卉、古今交通的沧桑变幻、去迹来踪、古容新貌,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宛如一幅幅传神的素描,连缀成了壮丽多姿的云南画卷。它既是具有文献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地方志,又是中外旅游者了解云南的良朋益友。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 本《丛刊》的资料搜集和编辑整理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地区和单位集体进行的。早在解放初期,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开展民族工作,就曾组织民族研究方面的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过调查。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秉承党中央指示,进一步组织了若干调查组,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单位,在编写《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可读性与学术性一体,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著作,采用厚古薄今的原则,有重点、有亮点、有突破。本书着重突出回族从近代至当代的贡献和作为,特别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开发祖国、发展经济、繁荣中华文化、推进科技进步,及发展教育、艺术、体育、卫生等事业的突出贡献,分总论、文化篇、政治篇、经济篇(上、下)、精神篇几个板块,体例新颖,独具匠心,文字流畅,引人入胜,酣畅淋漓地展示了一个不平凡的民族辉煌业绩和骄人贡献,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国部系统论述回族对祖国历史和现实贡献的专著。该书印刷装帧精美,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历史都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激发各族人民对自己历 史的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我们决定出版这一套《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这套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是经过长时期的集体努力实现的。早在1956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具体主持、中央民族学院以及在京和各省区有关单位的积极参加下,一面继续进行调查工作,一面开始编写各少数民
无论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打造了众多曾经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的冲击和城市的转型,很多上海老品牌面临经营危机,有的不断突破寻求复兴,有的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本书试图追随历史的脚步,选择五六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老品牌,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还原这些上海老品牌的发展之路,以点亮城市的名片,唤起国民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梳理和分析,力图为上海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研究》分成九个部分,对壮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壮族女性的妆饰、节日、娱乐、婚育生活、民间工艺制作、信仰生活、生产习俗、家庭与社会角色以及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作了逐一分析,文章从多个学科的研究角度对女性这些层面的文化进行了揭示,有较高的可读性。
河南大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自建校以来,一向重视国学研究,并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传承有序的研究队伍,在国学研究领域可谓人才济济,成果丰硕。经初步调查梳理,近百年来在河大工作过的有高深国学造诣的学者包括大师级学者有数十人,出版有关著作近百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国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从中遴选在学术史上有地位、至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的作品分批整理出版,这便是“百年河大国学旧着新刊”的由来。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东夷杂考》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鬲族考、古铜韵语、蒲姑熊盈考、戊辰彝补苴、唐兰函三件、徐夷考、奄族考、东夷杂考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般意义上的《世界遗产名录》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目前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许多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建立了一些国际性的网络促进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重要湿地、世界地质公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等就是这些“”遗产的突出代表。 农业文化遗产,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为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4年起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