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北边陲重镇,高昌王国深居大陆腹地,由壁垒而郡,再发展至国。在吐鲁番这块西域上地上,高昌依据它枢纽般的地理位置,先后历经高吕王同、唐西州和高昌回鹘王国三个历史时期,既有汉族政权统治,也曾被回鹘领导。灵活的外交使高昌在周围西域政权及中原王朝之间游刃有余。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但创造了繁荣发达的商贸经济、琳琅满日的壁画、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特有的高昌乐、葡萄酒等高昌文化。《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带你走进这一片沧桑的土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倾听远古的喧嚣,看那栉比如瞵的客栈、摩肩接踵的行人、高旋飞舞的伎乐、香火缭绕的庙宇、血雨腥风的争斗…… 《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的作者是张峰峰、张鹏。
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以《长江魂》护长江之“身” ??1986年,我次来到长江源,格拉丹冬雪峰周围的原野上,成百只一群的在奔跑;1993、1994年我再到同一地点,最多的一群只有11只。1993年,在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漂流中,我发现昔日山坡上的草地已变成一座座黄色的沙丘,非法淘金者破坏了这里的植被。 全球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持续干旱,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消失…… ?? ???书中没有抒情,也没有说教,
《古代民族关系论稿》收录的文章,有些在报纸杂志刊发时做了较大的压缩,这次基本按原稿发排;有些论文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现象,这次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删节,供读者阅读参考。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鲜卑拓跋部的融入,为汉族僵化的肌体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鲜卑拓跋部通过改变自己的面貌,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许许多多像鲜卑拓跋部这样的部族以贡献自己为代价换来的。 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它的代表,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形象将地彪炳于史册。 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叙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
戴维·范·雷布劳克著的《刚果(一个民族的史诗上下)》收集了从1870年起至2010年刚果独立50周年纪念,准殖民、殖民到殖民后这一漫长历程中,整个时代变迁的喜怒哀乐。他的记叙聚焦于奴隶贸易以及19世纪后期的橡胶繁荣的影响,生动地展现了比利时对其奴隶化进程以及刚果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战争;详细介绍了自1996年开始的这场继二战后死伤 惨重的冲突的起因,以及卢蒙巴的悲剧命运和莫布托的独裁。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东北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了东北军从诞生到覆灭的历史,并对东北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复杂政治形势和参与的各场大小战役,进行了客观、生动、形象的描述,尤其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残酷史实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同时,本书还讲述了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交织下,把一腔热血化作满腔报国志、由一个军阀公子哥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曲折历程,以及经历“西安事变”后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