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简史》一书,就是将藏族在青海的发展历史简明扼要地做了叙述,其中重点介绍了青海藏族的来源、分布、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等内,特别是在族源问题上,借助近些年青海、西藏地区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石棺葬等证据以及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重新梳理,进一步确认羌藏同源关系。本书把青海藏族的发展演变过程放到整个藏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和叙述,既充分反映了河湟地区多元文化的风貌以及青海藏族对河湟地区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并从中解析青海藏族形成原因的复杂状况,又探讨了青海地区藏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还阐发了它与整个藏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从而证明中华各民族相互之间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祖国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蒙古族自兴起到成吉思汗再到蒙元王朝的存在,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史话。然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蒙古族在青海高原的活动也是十分频繁和知名的,成为青海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本书除介绍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状况外,重点叙述了明清时期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历史,对近代时期蒙古族的相关活动也有涉及。其中,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对蒙古族进入青海以前的社会状况、蒙古族的兴起和进驻青海、元朝时期镇守诸王和蒙古人做了简要回顾。明朝初年,蒙古人外迁和被安置及 塞外四卫 的相关状况、东蒙古入迁西海及其活动、蒙古汗王与藏传佛教、明朝经略西海,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之一。至清朝,和硕特部固
1715年,沙皇宫廷正在为彼得大帝新诞生的王子举行庆典,乌拉尔地区矿主向彼得大帝呈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这是一批装饰着雪豹、鹿、狮等动物纹的金器,它们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充满张力。因此,欧亚草原上掀起探险热潮,沉睡千年的游牧王者的坟冢被渐渐打开。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展示着草原霸主昔日的辉煌。古典史家笔下神秘尚武的斯基泰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竟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仫佬族概述,仫佬族的历史沿革,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黎族概述,黎族的历史沿革,黎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族人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基于此,本书对有关毛南族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搜集和整理,旨在弘扬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毛南族文化,在回顾前人研究贡献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下和今后毛南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被人推崇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其一生刻苦钻研,勤勉著书,尽瘁于国学,尤殚精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思想和教授风格,亦成为后世历史教学门径和阶梯之一。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在“总论”之后分为十二章,对中国民族的十二支族系的起源及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考证和讨论;对于不同族系之间的关系,也作出了比较清晰的交代和说明。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系统整理了古史材料,且疑古、考古和释古,三者并举,使这部著作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
以《长江魂》护长江之“身” ??1986年,我次来到长江源,格拉丹冬雪峰周围的原野上,成百只一群的在奔跑;1993、1994年我再到同一地点,最多的一群只有11只。1993年,在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漂流中,我发现昔日山坡上的草地已变成一座座黄色的沙丘,非法淘金者破坏了这里的植被。 全球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持续干旱,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消失…… ?? ???书中没有抒情,也没有说教,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赫哲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历时态上固然要遵循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共时态上还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和运作机制,要应对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就需要进行民族文化自身内在结构上的调适。本书(作者樊华)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作为过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作为符号的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状况的具体解析,在全球化、现代化之动态、开放的语境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评估,找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些有益的探索。 在文化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以艺术为内核的审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通常以符号的方式在艺术中积淀下来,并且艺术创造更注重强化文化的特性、整合文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
契丹是中国历目前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她有着青牛白马的美丽传说,有着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有着西进中亚的复国壮举,有着黯然引退的凄凉悲怆。本书引领我们带着逝者如斯的感慨去聆听先人足音,以契丹民族建立的帝国
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侗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