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关系论稿》收录的文章,有些在报纸杂志刊发时做了较大的压缩,这次基本按原稿发排;有些论文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现象,这次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删节,供读者阅读参考。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戴维·范·雷布劳克著的《刚果(一个民族的史诗上下)》收集了从1870年起至2010年刚果独立50周年纪念,准殖民、殖民到殖民后这一漫长历程中,整个时代变迁的喜怒哀乐。他的记叙聚焦于奴隶贸易以及19世纪后期的橡胶繁荣的影响,生动地展现了比利时对其奴隶化进程以及刚果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战争;详细介绍了自1996年开始的这场继二战后死伤 惨重的冲突的起因,以及卢蒙巴的悲剧命运和莫布托的独裁。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本书从新的视角深入和系统研究满族与长白山历史与文化的密切联系,除了将肃慎——满族族系在长白山地区发展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作为主要内容之外,还应该从更为广泛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凡涉及的满族与长白山关系的种种方面都应该进行全面与深入的研究。这些方面包括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民族发展史、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生息活动地域、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形成与长白山环境的关系、满族在长白山地区所形成的宗教信仰、满族文学作品中对长白山的描述与崇拜,以及长白山在满族整体民族意识中的神圣地位诸方面,从实际情况和理论认识的角度给予客观的阐述。
本书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大众读物。全书撷取从史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影响民族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从古代几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族群,经过不断分化、重组、融合、演变,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成为今天56个民族相依相偎、血脉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全书共 6 卷,各卷书名及主要内容如下: 卷:《根的记忆》。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万邦》。讲述夏、商、周时期大约 1300 年间众多民族的故事,中华民族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从华夏到汉族》。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大约 1000 年间的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的核心成员——汉族形成。 第四卷:《华胡混血》。讲述从三国到五
《纳西族史》叙述了从秦汉至民国近2000年纳西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活动,并探寻一些规律,力图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足迹中,以及古今中外民族兴衰比较中,对纳西族一些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藏族史纲要》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藏族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全面深入地掌握有关藏族社会的一般历史知识;也比较系统地了解以藏传佛教为核心内容的藏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发展脉络及其基本内容等。全书重点突出历代中央王朝对藏区的治理管辖的历史史实,并注重把区域民族历史放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总进程的基础上分析探索,旨在使同学们始终把握住藏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主流。
《广东民族关系史》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广东民族关系历史的专著,因而在学术上具有填空补缺的性质。本书复原广东民族关系历史的原貌,阐明了广东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规律等。全书分上下两篇十四章,共五十万字。一方面是以民族演进的线索为经,按发展阶段分章;另一方面以今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为纬,各族自成一章。以经为主,经纬结合。其体例有别于通史,亦不同于民族史志。本书现重新进行编校出版,修正了初版部分错误,收入新版《岭南文库》。
本书辑录并注释了160件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古代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的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大部分为元代之物,只有少部分属于宋代。由于这些文献大多数都用草体字书写,故对其进行整理和诠释存在着殊多困难。但它们对了解高昌回鹘王国及敦煌地区回鹘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极富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回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原王朝及波斯、阿拉伯诸国的影响不无关联。
你有没有曾经注视过镜中的自己,虽然皮肤不算白皙却应该怎样也称不上是黄,然而东亚人长久以来却都被称为“黄种人”,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在客观描述我们的肤色,而是冲着西方“白种人”而被“发明”出来的。 此书着力于再现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群进行描述和理解的观念史变迁,考察了“黄种人”观念的起源,人种分类理论中“黄色蒙古人种”在西方科学界的定型,以及这一学说如何传播至东方并为东方社会广泛接受的知识过程。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