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令中国朝野受到巨大震撼,在国难和家境窘迫的双重压力下,广东香山人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个就读并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容闳回国后,面对残败的山河,立志通过对外学习来改变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容闳的伟大设想得到了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在曾李的推动下,清廷启动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幼童成为中国早的官派留学生。容闳作为留学计划的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可惜的是由于受到顽固守旧派的阻挠,留学幼童尚未完全结束学业,即被强制回国。 幼童们回国之初,受到严重歧视,被描绘成中了 洋毒 的国家叛徒,但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同时不放过一切可以证明自己对祖国坚贞不渝的机会:中法马尾海战,幼童们的船舰击中法国旗舰,并创造了法国海军的阵亡纪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登了昔日济南铁公祠和大明湖的珍贵照片,讲述了一张 余杭抗日救护队 合影引出的故事,记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的故事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从婚姻的观察、形式、制限、停止、组织、影响、关系、济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现象和法律角度叙述我国婚姻问题的史略。作者从经史典籍中搜剔出材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证,对婚姻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述。
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武术 说到中国功夫,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满身肌肉的李小龙,还是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一直都是影视剧里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元素。而武术不止于此。武术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身体运动与哲学道理自然结合,内容极其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书以武术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武术的前世今生,为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武侠传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 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3章,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仓储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管理运营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仓储制度的渊源,并详细介绍常平仓、议仓、社仓及仓储制度的利弊,开研究之先河。
本书是 大家学术文库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系统评述了明末至20世纪初,两百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着重就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把每一时期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探讨起因,分析点,剖析衰落之根源,并对各个时期、各学科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详尽阐述。 在内忧外患的时候,作者通过学术方式,找寻中国生发的力量,呼应时代的进步。 作者提出 清学的出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 ,而清一代学问, 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 ,是以复古为解放。即通过不断地溯古,得到更为久远、更为根源的学术支撑,从而产生对时代鞭策驱动的力量。
道 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道与宗教方面底道。现在名思想方面底道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为道教。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术符 在里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阴阳五行底玄理。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底道教。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为中国民族思想之伟大时期,而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这可见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底气概。
绘画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只有少部分在这个方面有天赋的人才会展现出自己的绘画能力,这部分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家。 画家的创作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那个没有照相机、摄像机的时代留存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仿佛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让我们幸运地一窥古代人的生活世界。 那么古代画家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他们的世界看看吧。
这本书辑录了近十年来《新周刊》 有关身体这个话题的文章、采访录,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这些年间在身体与性领域曲折前行的轨迹。心为形役,形也为心役。身体从来不只属于自己,它被时代风潮深刻影响,并在不自觉中渗入个人生活日常中。重新审视人类的身体使用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时代,身体受过苦、享过福,也被规定过用法、重新定义过胖瘦尺度和美丑标准。在当代,我们更体验到科技对人的解放和它对身体的禁锢。本书为《新周刊》所刊发的身体与性专题类文精华合集,梳理了总是被权力、法律乃至道德束缚着的身体使用史,并采访了养生、减肥、行为艺术、性用品产业、心理咨询等诸多领域的个案,结合近现代多种身体研究理论,呈现当代国人的身体使用现状。正如心灵在行动中高举,身体也在使用中发光。
本书概述了跨度约一万年的经济史 从人类定居、开始农耕直到古代后期。人类创造的社会形式越复杂,集体所提供的保障越重要,购置有助于提升社会名望的货物也越富有吸引力。商业和手工业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商人这一职业得以产生。商人将他们的货物或用荒漠商队运送并穿越陆地,或用船只跨海运输,他们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高风险,只为在目的地出售这些货物,从而获得可观的利润。 本书展示了经济史学家眼中的 轴心时代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的人们如何进行经济活动,如何面对经济困境,并由此了解他们由特定的经济生活而产生的观念,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本书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一段多面而引人入胜的古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