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村家族》叙述中国一个小小村庄中的社会生活史。作为三篇著述之合编,它从不同侧面透视了一个远离中国“核心区”遥远的村庄的社区史,在继承中反思了汉学人类学宗族理论的“东南模式”。在溪村对作为地方政治和观念形态的家族展开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使我们看到一个“血缘群体”如何走出“古代”,如何进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脱离文化母体的过程中,要面对强化的国家和“反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要面对现代文化对于社区“小传统”的压抑。他们怎样适应?怎样在日常生活和“非常仪式”中再度创造社区生活的活力?他们那些围绕复兴传统活力而展开的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可能已过快地适应了现代文化的人们有什么启发?文本的“小地方叙事”,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局部但并非无关全局的说明和启发。
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客家名镇五经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这里的古村落,融合了潮汕与客家建筑风格;这里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小镇传教,并开办了医院、学校的时候,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碰撞、交融,并产生火花,造就了小镇的文化繁荣,从而闻名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奇迹成为历史。《中国五经富》钩沉史实,以史解史,讲述小镇曾、邹等姓氏的来源及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五经富人文之乡的无穷魅力。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小店区西临汾水,东倚太行,区位独特,历史上长期作为晋阳城和太原府的城郊之地,是省城太原的南大门。小店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代名相狄仁杰,明朝三代重臣王琼,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山西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纪廷梓等,皆出于此。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