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先生曾说, 桥梁是一国文化特征 ,中国古桥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千百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庆普先生是古桥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主持北京城门、城楼、古桥的修缮、拆除工作长达四十余年。本志是孔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是根据其手中所有古桥相关资料撰写集结而成,旨在对古桥研究与保护事业起到应有的作用。 全书共收录古桥资料1952座份,古桥照片1689张。不仅记载了古桥的技术数据、结构形式及建造方法,而且对一部分构造复杂的古桥进行了技术鉴定。 古桥的印记渐渐远去,但研究工作者的脚步没有停息,在中华大地上,城市的面貌日益变迁,我们需要凭借本书的回忆来塑造古桥的旧日影像,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礼物。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台湾早期史纲》详述了自史前时代至荷兰、西班牙占据台湾期间这漫长历史长河中台湾的历史地位及归属。作者在他人尚未使用过的外文史料基础上,经过严密的考证,厘清了台湾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一般知识分子贡献了翔实、可信的台湾早期史纲。
以求是书院为前身的浙江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高等学府之一。她创建于清末国人图强变革之时,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她崛起于抗日烽火硝烟之中,赢得了 东方剑桥 的美誉;她新生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哺育了数以万计的华夏英才;她腾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铸就了世人瞩目的辉煌。今天,浙江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大学。金德水、吴朝晖主编的这本《浙江大学图史(英文版)》以图为史,以图片为主要展示方式展现其120年发展历程,迎接120周年校庆。
《西洋番国志》是记载郑和下西洋最早文献之一。作者参加郑和船队,记述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地20个国家的情况,是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史科。现以仅存的孤本知圣道斋抄本校注整理,后附有关资料九篇。《郑和航海图》为明末根据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海图针经编绘而成。共收航海所经地名500多个,为我国最早的航海图。现据原图缩印,并编有地名索引,注出今地所在。《两种海道针经》包括《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两部分,原是明末清初舟师所用远洋航海的针簿,是研究航海史的珍贵史料。书末附地名索引。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作者持论以对小说文本的实况考察为依据,对《歧路灯》中有关民俗事象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习俗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详细的调查、梳理和评述,这方面可以《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中有关博戏风尚以及有关称呼语言的介绍和分析为例。《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对《歧路灯》中的赌场与赌术、赌博中的骗术伎俩、赌博中的酒与色、赌博群体的广泛性、赌博风气的普遍性、赌博危害的严重性,都有很详细的述说,可谓淋漓尽致、触目惊心。对《歧路灯》中称呼语言的情感表达和礼俗文化、《歧路灯》中的方言土语及其语言的民俗特色也有非常具体的介绍。
它是世界上长的河流,诞生于非洲的热带丛林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群山之中。它强悍地盘踞着,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沉默坚忍,穿越瀑布、沼泽、峡谷和沙漠,奔腾人海。流动中,它塑造了肥沃的平原和绿洲,催生出繁华的城市和国度,数千万黑色、白色和棕色的民族在此得以繁衍生息。跳动的脉搏。流淌的血液。燃烧的灵魂。这是一条充满生命激情的河流。 尼罗,尼罗,长比天河。 万物惧怕时间,时间惧怕尼罗河。文明诞生了又毁灭,神庙建立了又坍毁,金字塔矗立了又崩塌,一众法老来了又走,一干英雄人物挟滚滚黄沙奔驰而来又偃旗息鼓而去,奴隶出现了又消失……一代代生民的欢娱苦痛,纷纷入尼罗河的眼。 这是属于尼罗河的记忆,也是人类的记忆,而人类的历史因此更加厚重夯实,波澜壮阔。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