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浓缩了城市难忘的记忆,也映射出城市多姿多彩的历史影像。作为黄、渤海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连,既是一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又是有着特殊历史和个性的城市。它建市以来的110余年间,经历了世界近代*波澜壮阔的时期,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与大连有关。阅读《大连掌故》,浏览这座城市的故事,你会了解它时尚靓丽的面孔后面,那些曾经的沧桑和苦难;你会知道一座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它的勇气和力量来自哪里……《大连掌故》作者韩悦行是甘井子区营城子镇人。从青少年时期起,他就对地方史志有兴趣,并收集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他退休后,即从花甲之年到古稀之年的十余年间,才集中精力从事地方史志的收集研究工作。
《青海事宜节略(外二种)》收录了:一、《青海事宜节略》;二、《青海衙门纪略》;三、《湟中杂记》。《青海事宜节略》记述了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青海办事大臣署到文孚任青海办事大臣期间,共85年,青海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事情的起因、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和善后措施,逐件加以概括整理,实际上是一部清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青海民族史纲。《青海衙门纪略》记述了自青海衙门设置到乾隆四十一年的有关事务。《湟中杂记》用志的体裁记述了青海建置、山川、职官、兵防、寺院、民族、贡赋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青海地方史志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老叶看广州·新城旧影:老广州影像馆》为老广州人亦是《羊城晚报》金牌通讯员叶世光历经三年时间整理数万张图片和文稿的终成果。所收集图片自清代、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记录了广州城市的变迁、社会百态、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留下了广州历史变迁的足迹与见证。 内容包括广州旧时全景、广州老店铺、细数广州门楼街道、探寻广州旧景前身、老广州影戏院、珠江上的船埠码头、广州老车站、广州人家故事、广州老风俗等,尽显老广州的社会文化风貌。
本书全面梳理了宁波江厦街的历史变迁,为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之一。 江厦街 是宁波旧时城市经济的缩影,自古既是宁波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也是商贸要地,是宁波商贸文化的标志性地理节点,古往今来商潮涌动。本书即以现在的江厦街区域为中心,以 观潮 之线索,带领读者感受江厦数百年商业繁华,以地理(街道、区域)的历史变迁,反映宁波商贸文化的发展历史。本书分为五章,分别介绍江厦街的兴起与水路运输及贸易的关系、街道的历史变迁、江厦街上特色商铺、江厦街与市民生活以及与江厦街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宁波文化丛书 (第二辑)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优秀地方文化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文化中地域特色文化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本册围绕城隍庙区域特色文化展开。宁波府城隍庙,又称郡庙,在宁波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郡庙是宁波古城文商并荣的象征。本书从挥之不去的郡庙记忆、永不褪却的城隍信仰、精美绝伦的郡庙风物、浓郁绵长的郡庙画卷四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宁波的祭祀文化、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地域文化内容,是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千余年来,郡庙几经废替,历劫不亡,以其丰富多彩的市井民俗风情,为宁波古城留下了一页不朽的篇章和记忆。
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政权、文化、经济、军事和党建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实践的成果和价值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
《带着文化游名城 老长沙记忆》可以带你充分领略长沙的魅力,本书分为10章,分别为 历史上的长沙 老长沙的城门楼 长沙的古镇 长沙的街桥地名 长沙的宗教庙堂 长沙的自然风光 长沙的闻人掌故 长沙的民俗特色 长沙的美食特产 长沙的场馆娱乐 。其中不乏有趣的典故、传说,如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千年女尸被称为 东方睡美人 吗? 你知道辛弃疾在长沙建立的 飞虎军 吗? 太平天国的萧朝贵真的死在长沙的南门口吗? 老长沙竟有一扇 防盗门 ? 你知道关山镇上关公砍榆树的传说吗? ,让您充分了解这座充满底蕴的城市 长沙。
《带着文化游名城 老沈阳记忆》可以带你充分领略沈阳的魅力,本书分为8章,分别为 沈阳的历史与城门楼 沈阳的道桥地名 沈阳的皇宫和皇陵 沈阳的名人故居与王府宅邸 沈阳的美食与特产 沈阳的民俗特色 沈阳的博物馆和考古遗迹 沈阳的寺庙宫观与近代老建筑 。其中不乏有趣的典故、传说,如 沈阳也曾有过天坛、地坛? 关帝庙与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有着怎样的渊源? 周恩来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在沈阳说的吗?沈阳康平埋着慈禧太后的情人吗? 长安寺与曹雪芹的祖上有什么关系? ,让您充分了解这座魅力的城市 沈阳
鄞江古镇在整个鄞江流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素有四明首镇之称。本书从鄞江古镇的建制阉割、山水文化、水利文化、庙会文化、桥梁文化、采石文化、古建文化、神龙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村落文化、革命文化与风物特产等十三个方面分别探究了各文化层面的发展脉络、代表事物及相关历史事件。纵向叙述上,以史料史实为基础,呈现鄞江古镇的深厚历史文化;横向描写上,以实景实物为主体,表现鄞江古镇的新发展新局面。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有可读性。
《李土司家谱三种》收录了分别编修于顺治、光绪、民国的青海土族李氏土司家谱,相互接续,相对完整地记录了李氏土司在明清两代的家族谱序。家谱中记录了中央朝廷与李土司家族的互动,还有以土司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和中央朝廷在利益方面的相互博弈,是大众了解明清中央朝廷治理边疆地方的一扇窗口。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5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收文 11 篇,分别论述了哈刺章与察罕章、元云南省之地理、昆明县与善阐城、蒙族回族之移颠、元代滇政之统系、元史滇官之列传、兀良合台传译名、元代滇之寸白军、段氏之十一总管、元代滇宗教之盛、元代滇事蠡测谈等问题。书中有世祖平云南碑、元刻梵文石塔等 14 幅插图资料。
《秘境青海》是一本具有收藏和史料价值的时尚文化旅游图书。纵观青海的人文地理,恰似一幢巨大的经幡:西宁是其中心点,从那里向四周引出五条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带:海藏咽喉,民俗风情浓郁的 河湟谷地 ;碧波荡漾,绿草茫茫的 青海湖区 ;迎佛之路,梦回唐朝的 唐蕃古道 ;体现农牧风情、高原文化的 黄河流域 ;以及呈现极地体验,收获生命感悟的 青藏一线 。这五条文化景观带像五条色彩斑斓、凌空飞舞的经幡,每一处景点就是飘扬其上的五色风马。 《秘境青海》的独创性的结构框架,完美契合了青海的人文地理特点,全书以这五条文化景观带为经线,以往事、人文、景点、民间四个板块为纬度,以深邃的藏文化历史和丰富的高原多民族风情为纵深,全景式地描绘了青藏高原上青海的山川大美、人文风情。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本书是一本关于东钱湖历史文化的大众类图书,是《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中的一册。东钱湖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在一千两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本书分 水之为利 枕湖而居 山水之约 尘世信仰 四大部分,用诗意的、饱含深情的语言,配以图片,介绍东钱湖的人文历史、风俗人情、自然山水等,结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分析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与隐士精神,彰显东钱湖之于宁波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
本书的创作为宁波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二,选择三江口之滨的外滩作为主要讨论和论述的对象。在论述的基础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的介绍。既生动形象,又不失文雅。书中从史实处着眼,站在历史的高度,围绕宁波外滩展开系列介绍,先从新江桥入手,对外滩曾存在或现有仍然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从观者的视角,分别从二十四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按照由近到远,从外到内介绍。内容夯实而新鲜,在史实的基础上,并结合他人观念,对这些历史年代感的事物做出客观的评析,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外滩,有很高的价值。本书的一大亮点是,文献资料充实丰富,一点一滴地将历史还原,在对事物的论述中,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穿插大量有代表性的、存世很少的、珍贵的老照片,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的原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解宁波老外滩。
本书为介绍老西宁人文历史的系列书之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体而全面地介绍了西宁的概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参考价值。山水人文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在湟水两岸的山水人文是历史留下来的历史符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山水人文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山水人文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独特山水人文及其他。
1921年,贺龙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到川东南担负长江上游的防务。由于贺龙部队纪律严明,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贺龙在铜仁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思想发生了飞跃,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坚决执行共产党的决定。南昌起义失败,贺龙向周恩来提出创建湘鄂西革命武装的主张。由于 左 倾路线的影响,部队受到巨大损失。1933年12月,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贺龙提出向酉、秀、黔、彭发展的策略。贺龙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打水井,倒马坎战斗,南腰界会师,挥泪辞百姓等等。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创建并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健全发展。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遵照中央指示,率部长征。抗日战时期,贺龙率领部狠狠痛击日寇,打了许多胜仗。解放战争时期,贺龙率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屡建
内容简介 :选取《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红色传说》中 巧用茅山教 叫花子对诗巧联络 号筒管的传说 一首山歌三个师 一口米酒中的纪律 红军哥寻亲 六篇传说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呈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