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卫家雄编著的《长江史话》以概略的笔触,讲述了长江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变迁。它首先介绍了长江得名的由来、千百年来江源探索的历史、长江河道的历史自然地理变化、黄金航道的开拓。接着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对长江干道沿岸某些重要城镇的发展简史和大湖、名山的历史变化做了叙述。介绍了沿江的风景名胜,回顾了历 在长江曾发生过的一些战争乃至经济、文化活动。由于有大量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穿插书中,《长江史话》使人读起来倍觉趣味盎然。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记述了明·清以来旧京朝廷香火院“大隆福寺”的景观及其新貌、旧京诸市之冠的隆福寺庙市的盛况、自清代初年至今北京东四商业区隆福寺街的沧桑——从商业街市到文化街市又到服装一条街的变化;从大量的资料中摘记的历代文人学者撰写的有关隆福寺的篇章、诗词:以史料为依据并作者亲访记载的隆福寺庙会人物、店肆人物、街道耆宿。 作者以漫笔形式记录的资料翔实,内容有情、有景、有物。并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供读者玩昧。
《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按一天24小时的时间脉络,精选了蕞能体现当代上海风格、海派特色的24条马路,包括:中山东一路、外马路、马当路、复兴中路、思南路、汾阳路、绍兴路、武康路、延安路、愚园路、南京路、福州路、世纪大道等。通过这些上海城市的“血管”为切片,来展现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不断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面貌,彩色印制,全面生动展现上海的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书院建筑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书中的附录简要介绍了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林京的《北京城百年影像记》,是他系列老照片图文书之一,述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北京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的建筑风貌、亘古地胜,九坛八庙、市井民俗,帝都城垣,内外双环,敕建庙宇、御苑夏宫,在内容上四本书各有侧重,互为补璧。
《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古代上海海洋社会发展史研究》是一本研究“上海海洋社会”的专著,以文学材料为基础,综合了民俗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方法,对“上海海洋社会”的形成、发展作了整体勾勒。“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提法可能会遭受不少质疑,但提出“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概念,来分析上海社会的某个方向性特质,用来描述上海文化的某个历史侧面却是有创建的,在上海世界航运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南京城事绘》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市文化名片——先锋书店,白话南京,南京风俗,南京景致,南京物产,南京情趣,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