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志稿》是大通历 由官方主持编纂的、现存 的、较为全面记载大通地区的志书。全书起于雍正三年,终于民国八年,简明扼要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大通的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历代尤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和职官建置,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列举了人物活动如文吏的政治建树、武官的尽职尽责和立功受奖,本地举人、各类生员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孝子、孝妇尽孝的典型事例;简要记述了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的来源、衣食住行与 信仰;而“艺文志”中李淳《咏古镜》五言 句据赵宗福先生考证是青海历 由本土人文创作的 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本书系《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书中摘取1792至1909年间7位来华西方名士的著作中有关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字和手绘图。他们中有使团随行、外交官、传教士、商人、画家、农业科学家、港督,他们以好奇的眼光欣赏广州,以独特的视角记载广州的风光、地理、物产、人文乃至政治制度,为广州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他们与大清的交集,亦是了解中外关系和文化互动的镜子。它们各自独立之时,纯属管窥蠡测;联系起来则是一幅广州近代历史的流年碎影,国门洞开前夕所谓的乾隆盛世至大清覆灭的脉络依稀可见。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世纪。上海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上海。经济上富裕了的上海人,精神文化上也开始逐步升华。上海人的文化素质更高、精神面貌更新。上海人对上海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上海历史上的今天也在逐步得到他们的关注,开始一步一步迈入他们的眼帘,映入他们的心海。那么,一天忙乱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上海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什么?在同一天的不同年代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同?这是编者收拾精神放胆撰写本书的初始动机和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实录的方式,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粗线条的勾勒出上海发展的脉络。
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我国和中亚哈萨克族聚居区进行了调查,并参照民俗学和史诗学的分析方法,对草原文化大背景下哈萨克英雄史诗的形成、类型分布、演唱艺人、部族特征和宗教特征等方面及其与哈萨克草原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刻揭示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内涵和演化规律。 本书是外部全面系统研究哈萨克英雄史诗的专著。
琉球群岛与中国福建省隔海相望,地处台湾地区地区省与日本九州岛之间,琉球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进程,随着相关文献史料的整理和解读,以及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琉球自身历史及其与中国尤其是福建的深厚渊源逐渐明晰。此书从历史层面解读琉球与福建尤其是福州地区之间的关系。包括十三章,如“中国史籍中的琉球与琉球的福州瓷”“中琉封贡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明清册封琉球”等,是一本研究琉球地区历史资料的重要著作。
《方志上海微故事——变迁与更新的印象》是作者选编的第二本有关老上海建筑掌故和文化的图书,内容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选取了有关老上海的街道、公园、建筑物、河流和文化地标的13篇文章,从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讲述它们的故事。本书稿的内容资料详实,图片历史感浓郁,可读性比较强。《方志上海微故事——变迁与更新的印象》是作者选编的第二本有关老上海建筑掌故和文化的图书,内容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选取了有关老上海的街道、公园、建筑物、河流和文化地标的13篇文章,从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讲述它们的故事。本书稿的内容资料详实,图片历史感浓郁,可读性比较强。
水源木本,又岂会因一道浅海而生分隔离!有鉴于此,厦门大学的学者们发起组织编写一套“台海研究丛书”,力求整合文史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系统地研究闽台两岸及相邻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的历史文化,总结台海区域文化的精华底蕴,阐述此一区位文化的各种内在联系,并进而探求其未来走向及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重要作用。
《新京备乘》,民国南京地方志。辑者陈乃勋于民国十八年(1929)“授代第三专税局务”。此时他虽年已六十,然“忆昔山川登眺,每眈康乐清游,杯酒纵横,未除元龙豪气。抚白马红羊之劫,感慨沧田;访龙蟠虎踞之遗,欷歔故垒。漫为札记,藏诸巾箱”。后来他将书稿示其姻亲杜福垄,杜氏为之而补缀亡佚,“复发其旧所藏书相与考订”,“裒然成帙”,于民国二十一年由清秘阁南京分店铅印,民国二十三年重印。杜福堃编著的《新京备乘: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珍稀文献》内容专以金陵为限,除历史记述外,上限始于明清之交,下限迄于民国十九年(1930)。 凡3卷。上卷11门,收录城治(附故城)、山水、古迹、名胜、园第、祠宇、寺观、陵墓、公廨、街坊(附桥)、井泉共253条;中卷4门,收录建置、政闻(附官制)、掌故、人物共60条;下卷7门,收录艺文
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本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全面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有着“岭南文化山”的美誉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数百年来,西樵山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摩肩接踵。这数百年来所留下的游记、题咏,遍布整座西樵山,人因山而名,山因人而重,交相辉映。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成为西樵山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地域摇滚史,全书近40万字,200多支乐队,100多张照片,80多张唱片,近30副珍藏海报,全景再现西安摇滚近30年发展历程。 这是一种跌宕起伏的生活,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英雄梦想。 本书记录了一群年轻人在西安摇滚圈近十年的往事。他们把好的时光和年华献给摇滚乐,把好的青春留在这个城市。那是好的时光,好的时代,穷困,躁动,死不妥协,对这个厚重城墙包裹的城市来说,那是它摇滚乐的黄金时代。
《山东通史·秦汉卷》秦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无论是按照西周封建论的说法,还是战国封建论的说法,封建地主经济基础的最后巩固和全部封建上层建筑的最后完成,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例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剥削方式,这种生产关系,即是由汉武帝时董仲舒首先提出而明白地记载于《汉书。食货志》。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官僚制等政治制度的创立。全国性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发生和农民战争后封建王朝政策的调整,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祖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形成,中外关系的沟通等等,也无不由秦汉开其端绪。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也还能看到秦汉时代的某些影响。所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