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博考古论著:美术考古学导论(第二版)》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总论,重点是“理论与方法”,概括地讲述了西方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发生与发展,以期从历史发展中明确美术考古的对象、目的与任务,明确其性质乃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且与美术史有密切的关系。下卷是“分类与研究”,对美术考古研究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论述。每一类都原原本本地讲述其发现与研究历史,内容、形式和技法的分类与发展阶段,有的还对其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作出评述。作者将中国古代的美术遗存分为十类,乃是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的实际情况而划分的。他同时指出这种划分并不是的,指出“各种艺术除自身有着比较独立的发展过程之外,还有着它与其他艺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过程”,这是很有见地的。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
在本书中,杜齐先生对几十年来在西藏考古以及西藏文化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由于作者本人在20世纪40年化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拍摄了大量的实物和遗址。因此,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得出的某些结论对我们当前从事的西藏考古、西藏文化及其起源的研究都具有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金文,又稱鐘鼎文,泛指金屬器物上的銘文。 金文產生于商代早期,逐漸興盛于商代中期的盤庚遷殷之後。商代的金文,早期通常僅二一個字,多者也不過四五字;晚期有多字者,但字數未過五十字。商代金文的内容較簡單,或記器主之氏族,或標鑄器之氏族或製作者,或述祭祀何人,或表存放地點或使用場所。這時期的金文,一般都鑄在器物的内底、腹底等不引人注目之處。繼商代之后的西周金文,與商代金文相較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大量的數十字的短文外,長篇巨製者已非屈指可數。其内容也已頗為複雜,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法制、禮儀、生活等各方面。西周之後的金文,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平穩沿續后,到了戰國晚期終于衰落了。 商周時期的金文,從研究商周歷史的角度而論,提供了史書未載的大量資料;從研究上古語言的角度而論,展示了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内容简介
明陵遗存的珍贵文物古迹,在当前世界旅游形势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自然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了解明代历史的绝好内容,为此,《明文化丛书:明朝帝王陵(增订版)》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明朝18座帝陵的墓主、陵寝制度、历史沿革变迁及轶闻趣事进行介绍,力求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期达到弘扬祖国文化,为海内嘉宾提供全面了解明陵历史的目的。
虽然的钻石早就被慧眼识宝的先人挖掘了出来,但是现代钻石工业始于1869年那个南非土著少年在一个农场上发现一颗颗大钻石那一刻,马修·哈特在行文之间重现了当年令赛西尔·罗德斯、欧内斯特·奥本海默还有那个小人物出身的冒险家巴尔尼·巴纳多发家致富的淘钻热潮。应运而生的钻石垄断集团实力强大,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都稳坐王位,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那个时期加拿大西北地区突然传出发现钻石的焊炸性新闻,而且年轻大胆的女地质学家艾拉·托马斯力排万难,终于在北极圈附近发现了钻石储备最丰饶的地区之一。 光彩照入的钻石同样具有黑暗的一面。猖獗肆虐、技术高超的盗窃活动是钻石行业的毒瘤,而为非洲战乱提供资金的“战争钻石”交易对钻石行业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马修·哈特在描绘这些几恶现象的时候,不无遗憾地将它们比
《松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主要收录了松阳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精品的图录,并从这些文物的年代,探索了松阳古代文明的起源,展示了松阳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蕰,涉及到了生活、居住、军事、农耕、衣饰、服装、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使读者多方面多维度的了解古代松阳人民,在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取得的灿烂的物质文明,《松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主要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语言简练,朴实易懂,是广大读者了解松阳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文化教育的很好的精神食粮。这些精品文物收录图书,对文物的保存、保护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也让更多读者了解送样的文物,了解送样的文化。
武候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武侯祠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其中,刘备殿所处位置,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跨进汉昭烈庙大门,游人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高大挺拔的碑廊。东侧唐碑由唐朝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被后世称之为“三绝碑”。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好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富豪显贵,皆不为后人所知,但三国马夫周仓、丫环貂禅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是为什么?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的一个分支文化。本书包括庙堂见朝仪——汉昭烈庙、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