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作者昝凯)是“三晋揽胜丛书”中的一册,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岗石窟》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五华洞奇丽雕刻与佛传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足迹;维摩问疾的流行;精巧玲珑的飞天艺术;云冈石窟的佛教人物;云冈石窟的乐器等内容。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
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年5月,考古人员来到法门寺院,在地宫中发现了密藏一千多年的四枚佛指真身舍利与两千多件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稀世珍宝。作品描述了法门寺倒塌、地宫发现的全过程,以及佛教东传与珍宝秘藏再次面世的情景。 这是本纪实文学。它主要重现了法门寺神圣佛骨的再现全过程,以及佛教东传与珍宝秘藏再次面世的情景。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年5月,考古人员来到法门寺院,在地宫中发现了密藏一千多年的四枚佛指真身舍利与两千多件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稀世珍宝。……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21篇文章,就是我在以往六年中对故宫价值认识与故宫学探索的一个小结,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些文章,其中10篇是在各个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上的演讲,5篇是工作研究或专论,1篇是序言,另有4篇是记述或考证类文章。除过《探索故宫学的体会》为首次面世外,其余都曾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需要说明的是,故宫的文物藏品,以前公布的数量是94万件或近百万件,2005年把本应属于文物的古籍特藏、殿版书书板等列入文物总帐,对外公布藏品总数为150万件(套)。
本书根据丰富的实物与文献史料,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南方铜鼓的起源、类型、分布、年代、族属、纹饰、铸造工艺和音乐舞蹈情况,并系统介绍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书后附有参考文献目录和索引。
《中华文明之旅系列·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汇集了以安徽省巢湖汉墓、天长汉墓为主的出土玉器,另有北京地区和陕西省境内的汉代玉器加以补充,玉器的种类多样,精品众多,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展出。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玉器概况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玉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希望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青铜器艺术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结出的硕果,是时代的。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催发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与辉煌。 中国古代青铜器,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穿过时间的隧道,透过那斑驳的锈层,抚摸它那充满历史沧桑的身躯,遐想它那曾经熠熠生辉的往昔,会有一种清新可喜,但又神秘、威严和怪诞的感觉。随着一步步走近它,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肃穆、振奋、昂扬而又悲壮的心情。历史之沉重、命运之神秘、哲理之深邃,在我们心里激荡着,它给了我们巨大的艺术美的享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商代至汉代的青铜器, 内容广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所举实例均为民间所见,其中不乏精品、珍品。由于我几十年来实践积累多于理论,因此,书中介绍的均是“实践”的例子。对
2005年12月31日,来自中国江南古城宜兴的紫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宜兴紫砂界,就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平静、自然,人们并没有奔走相告,更没有额庆,也许,紫砂工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一种笃定、散淡的气脉贯穿其间。在轮回的花光水影中,在绵延的阳羡咏唱里,紫砂艺人心传手到,风生水起,取一块风霜历练的紫砂土,围起那天人合一的融洽,火光土色,写意人问,那紫砂壶,说不尽风风雅雅,读不完细细微微,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传人总是用他们手里的一把土,来感恩这个世界。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半坡文明,古蜀王都,丝路重镇,千年港城……本书带你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感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腹底铭文首次出现“中国”一词的何尊,瑰玮雄奇的青铜神树,光彩动人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清雅意趣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5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诉说文明流淌的故事。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神秘的古墓、传说的财宝、绝命的咒语、充满智慧的盗墓与反盗墓较量,就如至今深藏的秦陵地宫,谜团无数。一代奸雄曹操缘何薄葬?成吉思汗陵寝为何仍未被找到?乾隆的棺椁会走动,自己“看护”自己的陵寝? 汉广川王刘去四处挖坟盗墓仅仅是为饱眼瘾图好玩,南朝陈叔陵破掘坟墓是因为喜玩死人骨头;更有大旱之年,愚昧的农户以为得罪上苍,必破坟伐墓,残其死者肢体,进行“打旱骨丁闭庋奈资酢 本书抽丝剥茧,另类读史,带你进入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
《中国窑口》系列丛书意在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演变与传承。不仅局限于陶瓷艺术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工艺技术、考古、鉴定、收藏等方面的总结,更是以历史文献、实物遗存为依据,从窑口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与传承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窑口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材料、工艺、成型、胎釉、烧成、造型、装饰等特征,以及经济、贸易与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标志,并着重强调了窑口产品与产地的关系,基本涵盖了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与传承的全貌。 本系列丛书在选择我国有名窑口作为研究对象外,同时还选择了一些不同地域、各具地方特色、不为人甚知的地方窑口,对这些窑口在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的关注,显然对完善中国陶瓷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发掘是有益的补充。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