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 悬案 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可以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南朝帝陵的石兽与砖画》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曾布川宽先生的论文,以南朝帝陵的石兽和墓室砖画为题,在实地考察南京和丹阳附近南朝帝陵的基础上,结合帝陵的比定,广征博引,对石兽和砖画进行样式学上的编年,并从图像学的角度缜密考证它们的名称表现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人的看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失误,对于六朝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及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关于南朝帝陵石兽和砖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日本和欧美 许多学校列入美术史和考古专业学生的 书目。 \"
本书汇集的民国年间出版的研究南京和周边地区六朝陵墓及其神道石刻的两种专著,不仅对当时所知六朝陵墓及神道石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证,而且书中保存有若干珍贵的石刻图片、地图和手绘线图,代表着那个时代这一领域的 学术研究水平,是今人研究六朝陵墓的 参考资料。
指点圣经文学的精微玄奥,揭示先知作品的异象神性,阐述人文精神的深层意识,钩沉博爱文化的极致华章,探索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根源。 《圣经》出于卓越的先知之手,他们把古老的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感悟与现实而浪漫的创作紧密地贯穿在一起,形成神与人合一的精神纽带。 在这条精神纽带的风景线上,每一个字眼,便是一个顿悟;每一个纽带,便是一个感叹;每一个异象,便是一个令人讶然的灯火阑珊处。 如果人生当真只有一次顿悟的话,那么《圣经》的文学、 文学的《圣经》,就是值得我们去驻足,去顿悟的殿堂。 《圣经文学二十讲》是对推崇
内容简介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你知道吗?秦朝的小朋友们就会背九九乘法表了。 五代十国的《韩熙载夜宴图》实际上是千年前的“监控录像”。 明朝贵妇们也信“包治百病”,黄金打造的高定包包, 现代 品。 从夏朝至唐宋明清,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文物。文物是中华千年浩瀚历史的物证,通过它们,我们得以看见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近距离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跨越五千年,用文物梳理文明。阅读本书,您将踏上一场跨越时空隧道的探险寻秘之旅,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源头,复刻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家国记忆。
本书《考古学的考古》为《民国学术的知识谱系》丛书第二册,收录了9篇历史和考古学研究论文,作者均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学者,撰述者包括汪涛、方辉、朱渊清、陈星灿、陈洪波、徐坚等,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的早期面貌、中外考古学的交流发展、考古学界早期重要人物研究、考古学理论研究等,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和考古学研究作品集,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梳理了民国时期的史学,构成一部以知识考古学为出发点的新型史学史。
沈从文著的《中国文物常识(精)/常识圆桌派》涵盖古人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 是具体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镜子、漆器、辇舆、车乘、扇子、刺绣、服饰,狮子、龙凤及鱼的图案等的演变和发展。沈从文先生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填补了找国文物 的空白。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回顾了20世纪甘青地区史前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成果,从发现与研究简史、分布与文化特征、类型与分期、社会经济形态、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介绍了甘青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并对其族属进行了初步探讨。本书配有彩图8幅,插图39幅,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部记录霍巍教授在“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记。作为一本带领大众走进考古现场的通俗读物,本书收录了霍巍教授多年来在第三极考古工作中写下的数十篇随笔,以在青藏高原开展的重要考古工作和 手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生动记录了作者在发掘、调查以卡若、曲贡、藏王陵等为代表的西藏古文化遗址过程中的发现、感受和思考,是认识第三极文明的生动文本,展现了青藏高原繁盛多彩的古代文化,以及青藏高原诸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图景。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齐名敦煌莫高窟,是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它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晚期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同时,其在题材上为中国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民间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全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足石刻人文档案,包括大足石刻的历史、大足石刻的成因、大足石刻的价值与特点、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南山摩崖造像、石篆山摩崖造像、石门山摩崖造像,对大足石刻的修建修缮历史、艺术特点、艺术价值等进行普及性的介绍;二是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既是作者屈直敏对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学的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