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杨泓是 考古所研究员,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专家。他主持编写《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并且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志》《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文明的轨迹》《考古一百年》等专著。本书收录了杨泓从事考古60年来的重要文章,既有他为《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书所写专题文章,也有他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俗演变、城市规划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甘肃东部找到了一个从大地湾期文化或老官台文化经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到常山下层文化的比较完整的相对年代系列,为陇东及其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尺;二是由于大地湾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适当中原——关中地区和甘青地区的交界,对于研究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大地湾各期文化的聚落演变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平等的凝聚基本功到有中心和等级分划的高等级聚落,发展线索非常清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文集中已经有若干方面的反映,三项就足以说明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21篇文章,就是我在以往六年中对故宫价值认识与故宫学探索的一个小结,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些文章,其中10篇是在各个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上的演讲,5篇是工作研究或专论,1篇是序言,另有4篇是记述或考证类文章。除过《探索故宫学的体会》为首次面世外,其余都曾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需要说明的是,故宫的文物藏品,以前公布的数量是94万件或近百万件,2005年把本应属于文物的古籍特藏、殿版书书板等列入文物总帐,对外公布藏品总数为150万件(套)。
本书内容分为文字、图片两大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文字为《安岳石刻研究》《安岳石刻艺术赏析》两章,18节,16万字。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解读了安岳石刻,讨论了其历史、艺术、科学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赏析了安岳石刻艺术,描述了其艺术之美。 二、图片分“安岳石刻映像”,约100张,相对全景式地再现了安岳石刻艺术的经典;“安岳石刻文献”,约60张(包括清代《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四川全图?安岳》《安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本)》,韩素音参访安岳石刻等),首次以此方式相对全景式地记录了安岳石刻的历史和重大事件。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异常丰富,但由于文物自身制成材料和时间的原因,这些文物大多遭到程度轻重不等的损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它们进行保护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广大文物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写一本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书籍是我们的夙愿。多年来,我们一直从事于档案、图书、文物保护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们深感所能收集到的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或较零散,或较具体,缺少各大类文物制成材料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也缺少外界自然环境对制成材料耐久性损害机理的全面论述。为此,本书试图从文物制成材料损坏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保护机理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广泛的探讨,目的在于为广大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文
安特生的《中华远古之文化》发表于1923年《地质汇报》第五号册,并有袁复礼的中文节译。原文插图15幅,部分说明中英文对照。原文图版17幅,图版说明集中置于文末。本次出版,英文部分按原文照排;译文部分改繁体字竖排为简体字横排,并将句读改为新式标点;省去了插图说明中的中英文对照部分(专有名词的中译名保留);图版说明分列到各版图版前。
本书为张忠培先生的文集《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的增订版,原书于2004年初版,收录作者关于中国考古学治学之道的二十余篇论述,此次新增两篇文章。作者系统总结了中国考古学历史及综合研究的专题成果,通过历史的经验、考古学研究对象、基本理论与方法、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一系列专题,讨论如何透过考古遗存与其呈现的时空关系来走近历史的真实。本书体现了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本土特色,是仍有出版意义的经典之作,也许能为当下学界热烈讨论的如何建立“中国学派”等问题带来启发。
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考察商、周两系文化因素的变动现象,归纳总结各区域不同的文化融合模式。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分时段对文化面貌变迁的动因进行探讨。在商周更替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将其与夏商更替的文化变迁进行比对,尝试归纳总结中国早期王朝更替的规律性认识。 本研究认为商周双方在灭国战争之前的敌对状态在物质文化层面(特别是陶器群层面)形成了鲜明可辨的族际边界,灭国战争导致文化面貌上的族际边界被打破,文化因素彼此互现,双方仍然保持自身的主体文化特征,但上层文化已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兴衰态
本书以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之间、宁镇皖南、鄂东南和赣鄱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格局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复原四地在不同时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关系变迁以及接受中原的礼制传统而逐渐政治中原化的发展进程。首先通过对各遗址内涵的分析,初步建立起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对考古学文化的的总体格局进行探讨,重点关注其文化因素的变迁过程和模式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其次利用文献和铭文资料,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情况对四地的人群族属和势力集团以及他们的变迁进行分析论证。 终达到认识中原王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略的不同目的、模式和影响范围与程度的目的。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 造像为主,兼具 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 后一座丰碑。 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 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关于北美考古的教学、研究、实践等的体验,亦是以一名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视角来比较北美考古与中国考古。内容涉及国外考古教学、田野考古模式、考古研究方法与案例、文物保护制度、公众考古实践、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英文考古期刊简介等。可供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对于有兴趣了解和学习考古知识的人群也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本书主要从宋画中的建筑探讨两宋建筑的外观样式,全书分十一章,《释名》《城垣》《宫苑》《市肆》《城乡住宅》《园林建筑》《寺观》《桥》《建筑小品》《装修与陈设》,并附《结语》《重睹芳华——南宋西湖真貌探寻记》等。
本书通过对一百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梳理,从中遴选出30篇左右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并进行点评,以方便和提升研究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为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本书包括总序(张岂之撰)、导论(学术史的梳理)、30篇左右经典论著选读(每篇论著前加千字左右编者点评,后加延伸阅读)等部分。
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考察商、周两系文化因素的变动现象,归纳总结各区域不同的文化融合模式。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分时段对文化面貌变迁的动因进行探讨。在商周 替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将其与夏商 替的文化变迁进行比对,尝试归纳总结中国早期王朝 替的规律性认识。 本研究认为商周双方在灭国战争之前的敌对状态在物质文化层面(特别是陶器群层面)形成了鲜明可辨的族际边界,灭国战争导致文化面貌上的族际边界被打破,文化因素彼此互现,双方仍然保持自身的主体文化特征,但上层文化已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兴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