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与此同时,本书对所录珍贵国宝进行全景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展示文物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之美。这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信,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 2023年共12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直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星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三星堆文物展开的激烈博弈,以及出土文物背后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近两年,作家岳南再赴三星堆进行深度采访,精彩解读三至八号坑 考古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 加立体、完整的三星堆。阅读本书,您将领略三星堆的前世与今生,开启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再现西南联大甲骨文课堂,品读甲骨文之美。文化巨匠马识途系统整理唐兰先生 成一家之言 的甲骨文研究试稿。 时隔80余年,马识途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时光。以甲骨文为媒,追忆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 的大师风华。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大师眼中甲骨文的种种魅力;以亲历者的视角,传承西南联大的血脉与精神。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论述。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进入国家阶段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距今8000多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约距今6000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约距今5100年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是一种独特的"天下文明"模式。本书还重点讨论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突出特性,分析了南佐都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阐述了结合古史传说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必要性和取得的初步结论。
本书是应用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对三星堆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作者以第四纪地质学知识为基础,将三星堆文化置于古气候、古环境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古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和变革的气候、环境大背景,再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解读古蜀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时期、金沙时期的历史。为什么三星堆的太阳轮戴着枷锁?为什么金沙的太阳环绕飞翔的神鸟?古蜀人从山中迁移到平原走的哪条路?三星堆的金、铜、玉是土特产还是外来货?为什么成都平原有如此多的古城遗址?金沙城又是如何毁灭的?本书对以上古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由北京的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800多处文保点(子项和重要组成)为主线索展开,覆盖北京区域内的所有文保点,按文保类别划分章节,分为古建筑、古遗址、 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部分,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寻访路线,由此串联出1000处以上的包含国保、省保、市保等不同级别的文保点,是一本系统了解北京文保的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工具书。书中图片均由团队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拍摄。
此为《装作有闲》 《透物见人》纸盒套装,取名《许宏的考古 方 》 此 方 融会了从作为田野考古工作区的 探方 ,到作为考古人在 方法 方略 上的思考,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这套随笔集真实展现了考古人许宏的多个侧面,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两集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在浅考古与非考古中,让读者了解考古人刻板面孔之外的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侧面,以及文字中的 轻 思考。 本书装帧设计由设计师刘运来及其团队担纲。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利用考古元素符号,求新求异。外包装纸盒为瓦楞蜂窝纸,模切成品书籍实际尺寸,使两本书嵌入,盒底部粘贴丝带拉手,方便取书;内赠以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为形状的书夹,纸面纹饰压凸,小巧精美且实用。
本书是由*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一有着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 的民族。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 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本书采用回溯式写法,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地讲解,从身边常见的四合院、可游览参观的故宫等,一一探寻其历史源头,回望中华文明之根。近500幅插图、通俗易懂的行文, 全息 呈现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陕西历史博物馆:盛世文化的半壁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大、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享誉世界的文化长廊。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丛书,本书从莫高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藏经洞发现与浩劫、历史的守望者等多个角度讲述敦煌莫高窟的辉煌、坎坷以及莫高窟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新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弘扬新时代莫高精神。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滔滔黄河水,悠悠汴梁情。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在其四千余年的建城史中,始终同黄河有着不解之缘,因黄河而兴,也饱受黄河泛滥淹城之苦。在她的地下,上下叠压着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等6座城池,构成了世界上 的“城摞城”奇观。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八个朝代相继在此定都, 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成为人口逾百万、“汴京富丽天下无”的 性大都市,包拯、宋徽宗等无数历史名人的故事在这里精彩演绎……“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诚如斯言,千载京华,盛世图卷,步入开封博物馆,一一为你呢喃、为你呈现,同你梦回千年大宋东京汴梁。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关注的焦点是古器物的图像表达方式问题,包括版刻、手绘和传拓这三种基本形态,并探讨古物鉴赏所产生的历史感、历史知识与象征性含义以及古器物及相关图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该书从应用、研究、鉴赏三个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古器物与图像学,及其所对应的中国艺术文化 的“文艺复兴”。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欢迎来到这里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又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