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
本书从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少有人触及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占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古代农业的种类等。作者提出的“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
《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论文集》收录了近十多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究者在郑州地区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分析,多个遗址的发掘报告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等,集中反映了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
河口与振兴是目前黑龙江省境内发掘的文化堆积较为丰富的两个遗址。通过对这两个遗址六种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初步确立了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隋唐时期考古学文化相对年代序列,进而为黑龙江东部地区的考古工作提供可资比较的标尺,对黑龙江省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河口与振兴:牡丹莲花水库发掘报告》可供文物考古工作者、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约20万字,黑白图片约50幅,是一个非有名考古学家一生考古生活的记录(自1956年参加工作至2016年退休),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当地人的交往,以及同事间真挚的情谊,时代的遗痕从零碎、片段的记录中隐约可见。本书以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描述了20世纪50至90年代中期中国考古学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样貌,“是从个人角度记录的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有名考古学家、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语),具有样本的意义和典型性。
在中国河南洛阳龙门的-一座唐代墓葬中,长眠着祖籍中亚栗特安国的安菩夫妇。1981年洛阳市龙门]啤酒厂建厂施工时,安菩夫妇墓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在墓中发掘出随葬品129件(组),种类繁多。安菩夫妇墓中出土的斑斓亮丽的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典型中亚风格的器物印证了亚欧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儒学、佛教、袄教等思想文化在安菩墓中汇集,反映出大唐王朝开放包容的精神状态。
《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以山东临沂吴白庄汉代墓为主题,结合其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对其结构、墓葬所藏文物、学术研究价值等进行了介绍。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收录的文章,都是在《考古》、《文博》、《中原文物》等专业学术报刊或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共53篇,约25万字。作者范围广,多是研究汉魏历史、考古、文献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涉及内容丰富,涵盖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主要方面。其中有关于曹操高陵认定的系统论证,关于曹操高陵“薄葬”、“不封不树”等葬制问题的论述,对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塚”说的辨析,安阳曹操高陵和洛阳曹休墓比较研究,出土石牌等器物及所反映的名物制度研究,出土人骨体质人类学研究,出土人骨身份确定和相互关系推定,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作者潜心研究的结晶,有的言简意赅,有的洋洋数千言,既有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探究,也有对个别现象的阐释分析,累累硕果,代表了目前学界对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巴东县楠木园遗址2000~2003年问七次发掘的资料。楠木园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至六朝时期、唐宋明清等时期的遗存。楠木园文化遗存的发现及多学科结合所做的研究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环境等专业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青铜器是重要的一类文物,在各级博物馆藏品中不仅数量大而且多为珍贵文物,既得学者青睐,也受观众喜爱。这些古老的青铜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收藏、研究青铜器自宋代金石学以来形成了悠久的文化统。 青铜器藏品虽然有一定数量的传世品,但主要是出土文物,其中以墓葬随葬品为多,另外窖藏以及其他文化堆积中也有出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征集方式获得青铜器较多,包括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发现出土的文物,有的是直接上缴文物部门,有的是由文物商店或文博部门向社会征集,还有部分青铜器来源于文物部门抢救性考古发掘。1980年以后,青铜器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这一时期出土数量大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发现和研究促进了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当前,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