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以文物中的动物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以每一种动物主题来安排章节,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 迭,见证了中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本书所呈现的5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些或许是你 次看到,还有一些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 悬案 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可以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本书选取麦积山石窟精品文物四十余件,从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能够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本书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本书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民俗类的考古和鉴赏文章,对中国古代民俗中龙凤等人民素所喜好的形象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各时代的特征做一总结,并从美学角度谈了湘西苗族的艺术,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民俗以及湘西苗族风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堂奥”书系由读库策划,以建筑作品为主角,立足于“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 《农禅寺:水月》是姚仁喜“堂奥”建筑系列丛书本,介绍的是台北法鼓山农禅寺,亦名“水月道场”。由世界华裔建筑师姚仁喜依圣严所嘱于2006年-2012年设计建造,他用简约且精炼的手法回应了圣严的“水中月,空中花”六字任务书,完成了“水月道场”。农禅寺自建成后屡获大奖,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2014年夏天,青年学者王南和袁牧亲赴台湾做了一次“姚仁喜建筑之旅”,在建筑师的陪伴下参观了他各个时期的建筑,并对诸多台湾建筑师和学者进行专访。 本书除了以大量图纸和精美照片对农禅寺本身的设计意境、建筑材料和形态进行展示外,还探讨了建筑师本人对现代佛寺建筑的探索历程,对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多年实践,以及用光呈现佛之语进而镂刻经
关于古应国,历史文献上只言片语地记载,它是由周武王之子应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至于所处何地,国君是谁,历史有多长,则不得而知。所幸的是,从1986年至2007年的应圉墓地考古发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破解了应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失落小国的真容。500余座墓葬的现身,10000余件文物的出土,使应国墓地的发掘跻身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书作者化身为现代通往古代的使者,以穿越时空访古纪实的形式,讲述了应国墓地发掘的全过程,以及考古人员、公安人员与盗墓分子的殊死较量,在为读者展现古应国神秘而辉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的考古人艰苦简陋的工作环境、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与坚持不懈的执著信念。
作者运用现代人类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兄弟民族的先驱、人类学西南学派的开创者、西南地区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莫基人。《求证历史的印迹(冯汉骥考古学论集)》收录冯汉骥教授的考古学论文十一篇,涉及20世纪50―70年代西南地区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
管芙蓉、吕向阳著的《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巨大影响力的系列丛书──《被禁止的历史:史前科技、外星人干预和被隐瞒的文明起源真相》、《被禁止的科学:从远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被禁止的宗教:破解西方世界遭受压制的神学异端谜局》──是从**期刊《崛起的亚特兰蒂斯》杂志中萃取出的优异人士的杰出文汇。而《被禁止的考古学:关于人类起源与意识演化的考古学全球之旅》,则由这个星球上*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他被世人称为“被禁止的考古学家”──迈克尔·A.克莱默在该刊开设的同名专栏《被禁止的考古学家》中的精品构成。此前,克莱默出版了全球畅销书《考古学禁区》和《退化论:达尔文为什么错了?》。其中,《考古学禁区》以接近1000页的篇幅,提供了大量主流考古学界不敢正视的那些“不该存在的”确凿证据;《退化论》则用500多页的文字提
本书写作侧重纪实,试图再现考古学者当年的发掘历程,摒弃枯燥的考古报告和单调的各种数据,力求文笔生动,富有情趣。选题上则选择一些发掘过程曲折有趣的重大考古发现,反映中国考古已经走过的风雨和一代代考古学者的传奇经历,让读者在悠闲的泛读中,以一斑而窥全豹,了解中国考古史上的黯淡与辉煌以及考古发掘中的苦乐,对中国考古、考古学者及其研究产生初步的框架认识。
王子今、赵宠亮所著的《简牍史话》为《物化历史系列》之一。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在中国文书史的简牍时代,所有的文明创造和所有的文明积累,都曾经由这种竹木材料所记录,所传承,所反映。通过这些简犊,我们可以 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式、军事制度、经济条件、社会构成、生活实况、文化形态乃至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说对简牍资料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近世大批简犊资料的发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方法所得到的大量简牍,不仅为简犊的研究提供了 为便利的条件,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献 深入、 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简牍史话》便是介绍了简牍的形制、文化内涵、历代简牍发现、简牍研究的历史进步等内容。
张利军编著的《甲骨文史话》分为九个部分,分别介绍甲骨文的发现、发掘的情况,分为非科学的乱掘与按照考古学科学方法的发掘两个阶段。书中介绍了甲骨文被发掘之后的资料整理与公布情况,包括对私人发掘甲骨的搜求和整理公布,对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的整理与公布。介绍了商周时人利用甲骨 的程序及甲骨文文例的发现与总结。重点介绍了甲骨文发现以来,学者对甲骨文分类与断代的标准的探讨,目的是为古史研究提供 加可靠的材料。了解和掌握甲骨文知识离不开各类工具书,《甲骨文史话》也重点介绍了甲骨文发现以来工具书的编纂情况。对甲骨文的研究历史也作了介绍。书中在前人时贤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对未来甲骨文研究作了简单的展望。
本书用生动而富有文学性、历史性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外古代印章的渊源和故。作为国际印章协会的一名中国籍会员,胡忠良把有关中外古代印章文化几乎挖掘到了,围绕着印章的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在散发着浓郁的文学和历史气息的氛围中,向读者尽情地展示着印章的魅力。这部书既有可读性,又有收藏性,随着岁月的逝去,它的价值也会愈加彰显。
刘祚臣所著的《古塔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佛教徒的埋骨之所,传人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结合,结出了累累硕果。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塔这一建筑也遍地开花,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艺术价值之高,足可傲视世界。从木塔、石塔、砖塔到铁塔、琉璃塔,从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到门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数量繁多、种类各异的古塔如璀璨的宝石点缀于祖国的山河之间。《古塔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从塔的源流人手,介绍了“塔”这一名称的来由、塔的形制、质地等,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塔进行详细讲解,带领读者漫步在古塔王国,品味那七彩的世界。
陕西是文物大省,一直是中国考古要地。自1934年2月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联合组建,至1944年官布中止工作,陕西考古会持续运作了十年。它是陕西文物考古 早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文物调查、文物保护以及田野发掘的机构,在陕西考古史以及中国考古 有着 重要的地位。 《陕西考古会史》聚焦陕西考古会历史, 公布了大量相关历史图像与文献资料。其中省院争锋、成立经过、奇文搜刻、斗鸡台发掘、考古论战、椎拓风波、古物案例以及抗战中的文物移藏等历史场景,回环推进,跌宕起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广泛的阅读性。 本书经作者罗宏才二十余年刻苦调查研究撰写完成。思维睿智,见解独特,文字凝练,通过丰富、直接的材料,准确、完整地联缀还原了陕西考古会的独特历史。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封建帝王的心目中,山陵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陵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为保护陵寝安全,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加之封建帝王故弄玄虚,堪舆家大肆渲染,皇家陵园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虽有部分明、清陵寝对公众开放,却仍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存在着诸多难解谜团。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灭亡,历275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大量陪葬墓群。这些皇家陵园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陵寝的营建、帝后妃的葬礼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当时的宫廷斗争、财政状况
本书是对龙门石窟在岁月流变中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进行的全面梳理和论述。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岁月流变,分十五个章节,侧重叙述了石窟开凿的地缘、背景、渊源、洞窟特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岁月中的起伏演变和早期的石窟调查;下编为遗产觅踪,分十一个章节,侧重叙述了广域龙门中的人和事、文化史迹、文物遗珍及永恒记忆等,进一步丰富人们对龙门的认识。全书资料全面,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故事趣味盎然,是一部融专业性、故事性、文学性为一体的通俗性文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