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 牵牛与织女 、 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 、 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 、 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 、 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 、 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 、 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 、 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8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管芙蓉、吕向阳著的《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张利军编著的《甲骨文史话》分为九个部分,分别介绍甲骨文的发现、发掘的情况,分为非科学的乱掘与按照考古学科学方法的发掘两个阶段。书中介绍了甲骨文被发掘之后的资料整理与公布情况,包括对私人发掘甲骨的搜求和整理公布,对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的整理与公布。介绍了商周时人利用甲骨 的程序及甲骨文文例的发现与总结。重点介绍了甲骨文发现以来,学者对甲骨文分类与断代的标准的探讨,目的是为古史研究提供 加可靠的材料。了解和掌握甲骨文知识离不开各类工具书,《甲骨文史话》也重点介绍了甲骨文发现以来工具书的编纂情况。对甲骨文的研究历史也作了介绍。书中在前人时贤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对未来甲骨文研究作了简单的展望。
1972年春天,在山东省临沂市城南的银雀山上,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和湮没遁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真本同时出土,使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学术悬案顿然冰释,并为这两部兵书的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对所涉及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姜子牙、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越王勾践、西施、鬼谷子、孙膑、庞涓等人的人生轨迹,作了不同程度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商周春秋时期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嗟叹不已。
1983年夏天,一群凿石刨土的民工在广州市区一个叫象岗的小山包,无意中发现了一块断裂的石板和一个洞穴,经过考古人员的推断,这是一座极其罕见的汉代大墓。随着洞中探险和考古发掘的进行,辉煌宝藏让人心惊,神秘的主人渐露峥嵘——这就是被无数代劫匪、盗墓贼以及现代考古人员寻找了千年而始终未见踪迹的越南国国王的陵墓。它的现世,无异于打开了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本书用纪实的手法详细描述了这一陵墓的发现、发掘过程。
对中先生是一位知名学者,他对日中文化的渊源关系有深入的研究。接触他的人无不被他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炽热情怀所感动!先生发起并领导了“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对流寓到日本的中国文物非常关注,《至宝·千年之旅》一书就是他研究中国瓷器的重要成果。这是以雨过天青觚为标本研究柴窑的一本专著,也许会给人以石破惊天的感觉! 柴窑,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其器皿“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由于窑址没有发现,所以世人对于柴窑及其制品的存在便产生了疑问,其命运就像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以前一样,成了一个历史之谜。谜总是需要破解的,“金百有声,不动不鸣;管萧有音,不吹无声。”对中先生便是破解这历史之谜的学者。
关于古应国,历史文献上只言片语地记载,它是由周武王之子应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至于所处何地,国君是谁,历史有多长,则不得而知。所幸的是,从1986年至2007年的应圉墓地考古发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破解了应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失落小国的真容。500余座墓葬的现身,10000余件文物的出土,使应国墓地的发掘跻身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书作者化身为现代通往古代的使者,以穿越时空访古纪实的形式,讲述了应国墓地发掘的全过程,以及考古人员、公安人员与盗墓分子的殊死较量,在为读者展现古应国神秘而辉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的考古人艰苦简陋的工作环境、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与坚持不懈的执著信念。
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巨大影响力的系列丛书──《被禁止的历史:史前科技、外星人干预和被隐瞒的文明起源真相》、《被禁止的科学:从远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被禁止的宗教:破解西方世界遭受压制的神学异端谜局》──是从**期刊《崛起的亚特兰蒂斯》杂志中萃取出的优异人士的杰出文汇。而《被禁止的考古学:关于人类起源与意识演化的考古学全球之旅》,则由这个星球上*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他被世人称为“被禁止的考古学家”──迈克尔·A.克莱默在该刊开设的同名专栏《被禁止的考古学家》中的精品构成。此前,克莱默出版了全球畅销书《考古学禁区》和《退化论:达尔文为什么错了?》。其中,《考古学禁区》以接近1000页的篇幅,提供了大量主流考古学界不敢正视的那些“不该存在的”确凿证据;《退化论》则用500多页的文字提
《史前时期之西北》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首先介绍了西北地理特性,对史前时代做一略说,并总结了前人和中外各国的相关考察工作,进而对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史前文化逐一论述,如彩陶文化、细石器文化、塞斯安铜器输入后之文化、齐家文化、 寺洼期 、石灰住室等,对将来相关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并规划出将来的工作途径。全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思路和扎实的研究成果。
王子今、赵宠亮所著的《简牍史话》为《物化历史系列》之一。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在中国文书史的简牍时代,所有的文明创造和所有的文明积累,都曾经由这种竹木材料所记录,所传承,所反映。通过这些简犊,我们可以 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式、军事制度、经济条件、社会构成、生活实况、文化形态乃至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说对简牍资料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近世大批简犊资料的发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方法所得到的大量简牍,不仅为简犊的研究提供了 为便利的条件,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献 深入、 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简牍史话》便是介绍了简牍的形制、文化内涵、历代简牍发现、简牍研究的历史进步等内容。
作者运用现代人类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兄弟民族的先驱、人类学西南学派的开创者、西南地区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莫基人。《求证历史的印迹(冯汉骥考古学论集)》收录冯汉骥教授的考古学论文十一篇,涉及20世纪50―70年代西南地区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