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以文物中的动物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以每一种动物主题来安排章节,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 迭,见证了中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本书所呈现的5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些或许是你 次看到,还有一些
《国宝档案》系列丛书共5册,分别为《青铜器案》《绘画案》《书法碑刻石刻案》《玉器陶器瓷器金银器案》《古籍古建筑遗址壁画案》。本丛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观众喜闻乐见的讲故事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专业性极强的内容做成了让人看得懂、感兴趣的读物。内容主要有国家各级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古迹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丛书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出版后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此次对该系列图书进行了再版。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
本书是对龙门石窟在岁月流变中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进行的全面梳理和论述。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岁月流变,分十五个章节,侧重叙述了石窟开凿的地缘、背景、渊源、洞窟特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岁月中的起伏演变和早期的石窟调查;下编为遗产觅踪,分十一个章节,侧重叙述了广域龙门中的人和事、文化史迹、文物遗珍及永恒记忆等,进一步丰富人们对龙门的认识。全书资料全面,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故事趣味盎然,是一部融专业性、故事性、文学性为一体的通俗性文化读物。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考古实践与历史、文献互证的方法,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个分类、分期明晰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观点,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与方法的问世,影响并指导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