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诗史》内容简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方面浙江诗人屡次诗歌革命浪潮,借鉴西方诗歌传统,倡导启蒙主义,推动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又从未抛弃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较早提出“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主张从古代诗歌传统中汲取有益营养,走出一条中外古今的融合、平衡、综合之路。这条“综合之路”正是浙江新诗发展的标志性道路,逐渐成为浙江新诗自身的传统。《浙江新诗史》大体以新诗潮流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对浙江新诗进行地域文学史与全局文学史相结合、精品文学史为主而风貌文学史为辅、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历史叙述,将浙江新诗创作者的诗作、诗学贡献和事迹梳理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浙江新诗史。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而社会如何改变;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漫漫长夜;无论是在幸福的时刻,还是在苦难的岁月;无论是享有
《近代欧洲文学史(插图珍藏本)》周作人名下有《近代欧洲文学史》,而他已面世的作品中并无此种。估计是未出版的遗稿,遂请作者家属代为查看。系线装一册,目录三叶,正文七十九叶。正文栏外有“近代欧洲文学史国文门二年级周作人编”字样。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据他介绍:“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却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萆稿起好,到晚上等鲁迅修正字句之后,第二天再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总可以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
《周作人自编集:欧洲文学史》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整理。所谈内容上起古希腊下至十八世纪,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周作人与兄鲁迅合译《域外小说集》后“求新声于异邦”的重要成果,也是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周作人五四时期提倡“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均可从此找到源头,对新文化运动厥功甚伟。
本书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将存在主义文学作为文学史思潮来考量和审视。首先确认存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文化和美学思潮,并在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中渗透并参与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世纪性建构,存在主义文学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以这一理论前提为出发点,本书对从五四文学开始到20世纪末的八个具有标志性的文学史现象进行梳理和阐释,一方面将存在主义文学视为一种典范化的文学话语形态来研究,重释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结构形态的不同构成方式和元素,另一方面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存在主义文学的本土化重构和东方化演变过程,进而探索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的存在主义何以能求同存异般地历时性存在和发展,以至形成了一种世纪性的文化和文学现象。
本书是本全方位介绍中外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填补网络文学研究空白的读物。打开它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网络文学的现状、发展的前景、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评价、网络文学存在的缺陷,以及与传统文学的纷争等,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触手可接。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文学工作,掌握网络文学发展手资料,多年潜心研究,所写均系切身感受,文笔活泼细腻、自然生动,重感性,极具现实意义和教辅价值。
作者陈尚君在唐代文献梳爬多年,披沙沥金,所见既博,思路亦审慎独到。留心注目于不易为人察觉之微末,结合很新文献发现,或考辨真伪,或评赏诗文,或点评专著,或商榷观点,无不言而有征。书中评骘人物,揆之以情,衡之以理,允称通达;论述诗歌之演化、传说之流衍,抽丝剥茧,至乃有推理破案之妙趣。 《行走大唐(精)》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唐代诗文长卷,亦为有意向学者指点入门通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治学的苦功与乐趣。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
作者吸收了前人积累的成果,又进一步广搜博录,编为《敦煌大事记》,扼要记述了两千多年来敦煌累累发生的大事要事。资料之丰富堪称空前,佳惠于学林者何可指限。虽未敢侈言为敦煌两千年史之大纲,庶不失为敦煌两千年史之筋骨,不仅为研治敦煌史者提供考证之渊薮,且为日后编撰敦煌通史提供了足资汲取的“长编”。
本书依据时代发展顺序和各时代代表性的文体和作家,将我国三千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成四十讲,作主次分明提纲挈领式的论述,是在作者70多万字《中国文学史纲要》基础上的缩写后,经教学初中反复修改定稿的。
《中华南社文化书系:江阴与南社》主要内容包括:江阴的南社人文与辛亥革命;南社社员、教科书改良者——庄庆祥;南社社员、柳亚子回归南社的见证者——承家麟等。
本书体例新颖,文笔亲切优美,不但蕴涵着细腻深邃的感性、力量和人文关怀。边栏提示相关背景,书后有详细的名词解释和索引。本书彩图极为精美,色彩纯正,印刷清晰,堪称。
《英国20世纪文学史》(5卷)以叙述文学事实为主,包括所有重要流派,作家、作品。尽量利用外新资料,表述注意可读性,结合形式分析内容,附有大量引文和译文。各卷的编撰人都是长期从事英国文学研究的学者,资料掌握详尽,研究透彻、到位,这使本丛书成为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扩展文学视野、加深文学理解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