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泉屋博古馆是海外收藏中国古代文物的重镇,尤以青铜器和明清书画最为。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外专家学者精选日本泉屋博古馆所藏的中国古代文物,共收录了商周青铜器、明清书画等近两百件珍贵藏品,收录的藏品级别高、品类多、数量大,图片清晰,著录信息完整,并由外专家为每件文物撰文,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楠书房书系·美成在久:金丝楠之美》对于金丝楠木深入而又宽广的陈实,堪为一份指津式文籍——它秉承学术,为中华精神绵延不倦之召唤;它就日瞻云,千载而下,令人怡然共喜,获为几代人的知己,为木器制作心灵向往的里程碑。
宜兴紫砂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民间工艺。民间工艺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追求和理念,也最充分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出它们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价值。紫砂艺术的传承、发扬,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故宫经典:宜兴紫砂图典》收录多幅宜兴紫砂作品。
何以《清明上河图》被誉为“天下奇画”,充满扑朔迷离的谜题?一张千古名画可以挖掘出怎样的流转身世?《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历经改朝换代,却神奇地躲过烽火人祸,辗转成为北京故宫至宝,甚至被称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野岛刚在其著作《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中,诉说了鲜为人知的名画流转故事。
《黄易与金石学论集》的独到之处:即文献、碑拓研究与原地实物调查并重;古物发掘、复原与保护陈列并重;搜求碑拓善本与钩摹刊布并重。翁方纲为黄易写传说:“君北抵燕赵,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无不就正于君,以是所蓄金石甲于一时。”和同时代的学者来比,他确有更多的求本溯源的科学精神和集古为公的公益观念。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近代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相继传入我国并蓬勃发展。追思黄易开风气之先的贡献,令人钦佩。若称金石家,不足,称金石考古家则宜。
《楠书房书系·美成在久:金丝楠之美》对于金丝楠木深入而又宽广的陈实,堪为一份指津式文籍——它秉承学术,为中华精神绵延不倦之召唤;它就日瞻云,千载而下,令人怡然共喜,获为几代人的知己,为木器制作心灵向往的里程碑。
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院和展览会的发展过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转变和知识结构转型的缩影。贯穿《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编著:丁蕾)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私藏”和“公共展览”,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广州市靠前次展览会和1940年广东文物展为研究对象,考察原属于私人的藏品走进公众视野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具体而微地分析各种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读其背后的各种人群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引发对传统收藏和现代展示理念接驳过程的思考。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编者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书为《故宫书画馆》第7编。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收录了1000多件馆藏珍贵艺术品。按梵蒂冈博物馆的八个重要展馆或区域,分为八个大章,图文展示各展厅的重要藏品。各章以作者撰写的3000字左右综述开头,对该展馆的历史、主持修建者及参与建造者、重要收藏及所涉及艺术家,进行大体的介绍。对重要藏品的导读简明扼要,介绍艺术品背景之余会从几个角度点出该藏品的特别之处,以及容易被遗漏的细节。图片大多为高清,可辨识最微小的细节。 为方便读者查询,简体中文版特制作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译名与原名对照表及索引。 附赠102页的随手手册,包含“一天一件艺术品”运营人,本书译者郑柯撰写的导读,以及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撰写的梵蒂冈博物馆参观攻略。914条延伸知识注解收录其中,可随手查阅,也可直接扫描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