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双鼎·大盂鼎:大克鼎传世之谜》详细地介绍了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传世过程。从1874年大盂鼎出土到1951年潘家后人将二国宝献给国家,其间从关中到苏中,举世鸿宝大盂鼎、大克鼎几经易手,经历了曲折的传世过程。本书以故事带出历史,描述了围绕在双鼎周围的人和事。
本书在全面搜集含带专名的商周青铜礼器材料基础上,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古文字学、统计学,辅之以文献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方法和技术,较深入地探讨了商周青铜礼器基本的分类名称及其自名,深刻地揭示了青铜礼器的定名原理,为商周青铜礼器定名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参照标准。
追抚青铜,就是与人类文明的一种金属的光芒相交感,那种被铸造被雕刻的时光,使人类的历史从很早时候起就有了一种厚重和坚硬。透过原始的古风,蛮野的古魂,每一件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的青铜,都仿佛是跟岁月多次磨擦之后,带着历史本身那铜质而锃亮的底色,散发出人类智慧与劳作的破空之音。东方的青铜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当然,你也完全可以带着欣赏或轻松的心情去品咂:原始文明的胎记,手工精神的锤打、煅烧、淬火,人类思维的发展,艺术的精美,技术的进步,东方传统观念和文化性格的形成…… 古老的青铜,它选择与文字、城堡、阶级、国家这些划时代的事物几乎同时诞生,这可能是巨大的“偶然”,或许就是天意,总之,它就是中国文明曙光初露时期的最艺术,是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个总和。虽然它没有诞生像古希腊一样有名有姓
《中国金银器》讲述了中国金银器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的风貌,侧重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金银器制作的工艺、风格、特点等以及代表器,并配有大量相关彩图及小知识,使得《中国金银器》成为了解中国金银器全貌的基本读本。先天的鬼力加上后天人类工艺的精心琢饰,使金银器具有了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四十二年逨鼎》主要内容:商周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的价值,到宋代才较为重视。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清干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铜器也相继出土。 皇家有《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天大潋《寒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全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诣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全文存》等专着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众多的书法家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艺术最早最闪光的亮点。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器物类型繁多、造型庄重华丽、纹饰优美精湛、铭文内容丰富,而且用途广泛,除宴飨外常用于祭祀礼仪,作为强化统治权力的手段。青铜礼器还被用于贵族之间的婚媾、宴享、朝聘、会盟等活动,以铭功颂德。青铜品也作为馈赠礼品,贵族间进行交往,以维护统治权力。因此,青铜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是贵族等级地位的标志,是礼制的工具。 商代青铜器中酒器繁多,门类丰富。商代早期青铜器胎薄,以光素无纹居多;商代中期,青铜器以平雕一层花为主,以兽面纹居多,且无云雷纹底纹;商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食器、酒器、水器、车器、兵器等皆有。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华丽,纹饰精湛,变单层花为三层花;铭文字数逐渐繁多,由一字铭增加
当前,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人们希望知晓艺术品收藏的知识。当前流行的艺术收藏品类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精华,有几千年漫长历史而自成体系,涉及艺术品的发展概况、历代式样和纹饰特点、工艺、材质、流传情况、交易行情、辨伪等多方面的内容。 本书为专门介绍《青铜器收藏与鉴赏》的专著,内中收录了不少关于收藏与鉴赏青铜器方面的技巧与方法。 俗语云:“乱世藏黄金,盛世收古玩。”极言古玩文物收藏与世道乱治关系之深也。当今社会,万方乐奏,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乃和谐之盛世也。故收藏之事,水涨船高,于世人已成热门之举。本丛书分门别类,撷取精华,计有:古籍、古家具、古陶瓷、古钱币、书画、玉器、青铜器、邮票八种,除讲解收藏知识、鉴赏历代精品外,还教以鉴
“收藏起步丛书”是以初涉收藏领域的读者为对象的启蒙书系。丛书汇聚古玩、艺术品各门类收藏鉴赏家、文博专家,涉及古玩、现玩百余种,融历史文化知识、工艺材质知识、鉴赏知识、淘宝知识、藏品保养知识于一体。丛书总体风格统一,具体门类突显个性特色,内容扎实,传授真经验真本领,是初涉收藏者起步的准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