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 五山 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 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水平 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本书是关于杭州孔庙碑林历代名碑的书籍,是孔庙碑林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包含拓片约150张,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以朝代编排各类名碑,包含了《再思轩记》《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戡定吴越记功碑文》《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等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 、艺术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全书收录的拓片均为精拓善拓,每方石刻,编者都加以释文,著录尺寸、行款、撰写人生卒年等信息,并配有拓片图版。本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杭州孔庙碑林研究的空白。
路远研究员在中国古代石刻研究领域中勤奋耕耘,创获颇多。全书有关碑刻研究的论文,上至汉魏,下到明清,不仅对相关的金石文献资料、文物现存状况和历代拓本流传一一进行梳理,而且对前人的观点勇于剖析,从实证出发逐一辨析,得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新见,以还史实的真相。本书研究的碑刻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碑刻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郎官石柱》、《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等,许多金石学家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路远研究员运用二重证据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客观研究和当代学术研究的视角,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展现了新一代碑林学人在传承千年碑林、迈步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种种努力和情怀。我们相信,随着此书的出版,对于宣传碑林文化、加
本书著录南北朝至1911年前以保护林木为主要内容的碑或摩崖石刻,绪论中介绍传统护林碑刻定义、发展演进过程、基本类型特点、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正文按时间顺序对所获传统护林碑刻700余通进行辑考(附拓片)。
《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
湖南永州摩崖石刻自唐宋至民国绵延不 ,迄今批准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阳华岩、朝阳岩、浯溪、月岩、澹岩、玉管岩、月陂亭诸处,其余省保、市保达数十处,内容多为诗文、题记、榜书之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价值独特。 本书精选湖南永州地区两宋摩崖石刻作品一百种,分为诗刻、题记、题刻、榜书、图刻五类,各类按编年排序。图片均为拓片全图,约半数有局部放大图;正文详细著录年代、发现地点、尺幅等信息,并系以释文、考证,以便研究者使用。
隋唐刻房山石经是北京市房山区石经山隋唐刻石刻 经典的简称。它在 研究、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以隋唐刻房山石经为基础,研究它与敦煌写卷、《中华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等同名佛经版本比勘之异文,旨在揭示其异文文字与词汇的特点,为汉字史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考察隋唐刻房山石经的文字使用面貌。全书分为绪论与异体字异文、假借字异文、同源词异文、同义词异文、隋唐刻房山石经与同名佛经互校等五章。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富趣味性的文物介绍和讲读,为大家讲解碑林珍品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这既是落实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讲话精神,也是对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和展示。
《经典碑帖导学教程·篆:峄山刻石》的最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即学会了一个具体技法之后,既可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训练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没有学过的技法不会在前一个单元中出现。这样,一个一个熟练的技法单元就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技法链。这是该套教程有别于目前诸多技法类丛书的最主要特点,也是笔者近年来“书法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课题中关于技法教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观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学科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相结合,所以,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法时,要做到严密,熟练到位。经过一个又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就拉起来了,读者们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