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陵位于拉萨市东南,琼结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是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历代吐蕃赞普的墓葬群,方圆达3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该墓葬群应该有13座,但现明显可见的仅3座,均以土石夯结而成。墓陵形制均为方形平顶,大小不一,排列无序,多数高达10米,经长期风雨剥蚀,酷似土丘,本书从雅鲁藏布江与雅隆河、庸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与朗色林、青瓦达孜和雕楼遗址、木惹山、东嘎沟与琼结河谷、陵地环境与布局、西陵区、东陵区、陵墓保存现状等方面对藏王陵进行了介绍。
本书通过对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的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南越国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探究、并藉以解密岭南文化得以形成的密码。括南越国的历史地位、世所罕见的出土文物、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上、下)、海外文化遗物五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众穿越千年,探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文化价值与文献价值并具,是一本研究西汉历史绕不过的学术专著,也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不读的专业著作。 本书原是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4个研究课题报告之一,由张荣芳、周永卫、吴凌云三位专家撰写而成,文字计有8万字,图片约100张;原为2011年出版的《南越国遗迹研究》的一个部分,该书出版后,读者对南越王墓的多元文化因素甚感兴趣,因此,本次特将此部分加以扩展,将配图换为高清彩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陵墓制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因此,古代陵墓制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历代陵墓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对于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研究来说,其意义尤其重大。